【東方廣播中心】這位與黨同齡的上海百歲科學家 研發出首個被國外公司仿製的中國新藥
他和中國共產黨同齡 ,生日與中共一大召開同一天 。今天(23日) ,他迎來自己的百歲生日 !他就是中國第一代臨床麻醉學家 、藥理學家 、尊龙凯时 - 人生就是搏!丁光生研究員 。
為了弘揚老一輩科研工作者們「愛國 、創新 、求實 、奉獻 、協同 、育人」的科學家精神 ,傳承藥物所「為民 、執着 、融合 、自強」的新藥精神 ,表達對丁光生先生的祝福與敬意 ,近日 ,上海藥物所舉行「向光而生——丁光生先生百歲華誕學術報告會」 。在眾人的講述中 ,這位百歲科學家以愛國之心 、報國之志譜寫的一生漸漸清晰 ,他勇於創新 、「為國 、為民」的精神讓後輩敬仰 。
心懷報國志
丁光生先生是我國第一代麻醉學家 、藥理學家和編輯學家 。幼年在家族影響下 ,他就以科學救國為志 ,直至今日 ,他對家國振興的深厚感情 ,仍溢於言表 。
上世紀40年代 ,他留學海外 ,獲國外多個機構的工作邀請 。但一顆拳拳的愛國心促使他毅然決然地回到百廢待興的祖國 。在丁光生撰寫的《創新求實 艱苦奮鬥 報效祖國》的一文中記載了他當時踏上祖國熱土時的激動之情「在香港的英國軍警的持槍監視下 ,換小輪至九龍 ,再換火車至羅湖 ,走百米緩衝地帶終於踏上祖國大陸的土地 。當我提着兩個沉重的箱子走出羅湖火車站 ,第一次見到五星紅旗時 ,經不住熱淚盈眶 。」
丁光生對祖國的拳拳深情 ,幾十年間從未更改 。在他看來 ,所謂「新藥精神」不能脫離「愛國」兩字 ,他說 :「只有把祖國放在心裏 ,才能真正做出『為國』 、『為民』的新藥 。」
為民制新藥 甘為「試藥人」
回國後的丁光生選擇了加入上海藥物研究所 。上海藥物所自1932年建所以來 ,一直開展藥物化學的研究工作 。當時國內沒有藥理研究室 ,只能把樣品寄到國外進行藥理活性測試 。一進所 ,丁光生就立即着手開展了藥理研究室和動物房的籌建工作——這對當時的藥物所而言 ,是白手起家 、平地起樓般的大工程 。
經過近三十年的艱苦創業 ,丁光生先後領導籌建了國內最早的抗高血壓和抗血吸蟲病藥物研究室 ,研究所的藥理研究室從無到有 、從小到大 、人才薈萃 ,在國內外享有一定聲譽 。
特別值得一提的是 ,上世紀五十年代 ,我國有大量的血吸蟲病的病人 ,治療這個病 ,全世界多用銻劑 ,這種藥須通過靜脈注射 ,毒性大 ,有的病人剛注射完 ,就因毒性太強而喪命 。丁光生和他的同事們經過反覆篩選研製 ,找到了安全強效的解藥——二巰丁二酸鈉 ,一經推廣應用 ,拯救了許多人的生命 。 在研製期間 ,丁光生還自告奮勇 ,成了第一個臨床試驗的「病人」 。1991年 ,美國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批准此藥在美國仿製和臨床使用 ,這是美國人第一次仿製和使用中國人發明的藥 。
轉戰編輯學 為中國學術界贏得國際話語權
晚年 ,丁光生傾心創辦藥理學期刊《中國藥理學報》 、《新藥與臨床》 ,自此又開始人生的另一個輝煌階段 。他在擔任《中國藥理學報》主編期間 ,做了很多創新之舉 。在他的領導下 ,《中國藥理學報》創刊僅五年就被美國科技情報研究所的科學引文索引SCI收錄 ,是早期被SCI收錄的少數中國期刊之一 。此後 ,該期刊多次被評為國家和中國科學院期刊一等獎;《新藥與臨床》也多次被評為國家期刊一等獎 。
歲月更迭 ,時光荏苒 。而今的丁光生年屆百歲 ,但留在大家的印象里的 ,依然是他挎着書包 ,迎着晨光 ,雄赳赳 、氣昂昂迎面走來的畫面 ,給人鼓舞 ,予人力量 ,一如他始終堅信且踐行的人生哲學 :「珍惜光陰 ,艱辛創業 ,其樂無窮」……(記者/李雪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