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民晚報】為讓國人用上中國科學家研製的好藥 ,他在科研路上日夜兼程|百年初心奮鬥者

  夜色漸濃 ,尊龙凯时 - 人生就是搏!研究員柳紅結束了一天的實驗準備回家 。下了樓 ,見還有輛車停在一隅 ,她有些驚訝 。可看清了車牌 ,她又釋然了 。抬頭 ,那間熟悉的辦公室果然還亮着燈 。
  辦公室的主人 ,是中科院院士 、藥物化學家陳凱先 。年過古稀 ,他依然奮戰在藥物創新的第一線 。站在張江這片熱土 ,他的願望始終沒變 :努力實現更多「從0到1」的突破 ,讓中國人用上中國科學家研製的好藥 。
  「這是很自然的事情」
  在石庫門弄堂里長大的陳凱先 ,特別愛讀科學發明的故事 ,小小年紀心裏就萌生了科技報國的種子 。高考那年 ,陳凱先誤打誤撞「闖進」了化學領域 。自此 ,這條日夜兼程的科研路 ,他一走就是幾十年 。
  可那會兒 ,當國內還處在「文革」動亂中的時候 ,國際藥物研究領域已經發生了很大的變化 。過去 ,人類發現和開發新藥主要依賴隨機 、盲目的實驗篩選 ,而量子化學理論計算 、分子藥理學和計算機科學的發展和交叉 ,讓藥物研發開始走上了理性設計的道路 。
  如今 ,計算機輔助藥物設計已經成為新藥研發的必備過程;可在四十多年前 ,這個領域在國內基本上還是幾近空白 。考取了中科院上海藥物所研究生的陳凱先 ,被派去吉林大學學習量子化學 。沒想到 ,這個大家眼中「別人家的孩子」第一堂課就吃癟了 。「老師一句話沒說就用英語出了道線性代數題 。我之前沒學過 ,連題目也看不懂 ,只能寫了名字交了白卷 。」 至今回想起來 ,陳凱先仍覺得有一絲尷尬 。之後的1個多月里 ,他廢寢忘食 ,硬是靠課餘擠時間自學 ,補上了這個原本「缺門」 的基礎課程 。
  在國內攻讀完博士學位後 ,陳凱先被選中遠赴法國開展訪問研究 。語言不通和工作環境不熟悉 ,成了他到巴黎後的最大障礙 。但這些困難反而激發了陳凱先的鬥志 。他發表的多篇論文 ,為抗腫瘤藥的設計提供了新的理論依據 。祖國給了他一張書寫人生價值的白紙 ,他在上面寫滿了中國人的驕傲 。到法國的第二年 ,他獲得了研究所頒發的尼納·舒可倫獎 。
  陳凱先原本有留在法國的機會 ,可他婉拒了導師的挽留 。他的行李里 ,有一台省吃儉用給所里購買的計算機 ,用它來開展藥物設計領域的研究 。中國駐法大使館教育處請他為留學生講講為什麼選擇回國 ,他淡淡地說 :「我沒有下多大的決心 ,我覺得學成報國是很自然的事 。」
  「要把國家的需要放在第一位」
  中科院上海藥物所祖沖之路園區 ,三棵鬱鬱蔥蔥的羅漢松在大門口迎接着每一位科研人和訪客 。這是上海藥物所東遷張江 、成為「藥谷」首位「創業者」時 ,從浦西原址移植來的 。每每經過這三棵羅漢松 ,總會把陳凱先的回憶帶到2003年的那個春天 。
  故事還要從1999年說起 ,上海市的分管領導和浦東新區領導找到陳凱先 ,希望上海藥物所能整體搬遷到張江 。可那會兒 ,張江建設總體還不成氣候 ,對外界的吸引力不大 。上海藥物所原先坐落於岳陽路 ,周圍集中了很多中科院的單位 ,真可謂「談笑有鴻儒」 。有科研人員憂慮 :離開了中科院的 「大家庭」 ,今後在張江孤軍奮戰該如何發展 。更現實的問題擺在大家眼前 :孩子上學 、上下班交通……
  「當時面臨的各方面困難確實很大 ,但我們認準了一條道理——要把國家的需要放在第一位 。」 陳凱先堅定地說 ,「浦東開發開放是國家和上海的大戰略 ,而中科院是我國科技領域的『國家隊』 ,理應帶頭克服困難 。」他接連拜訪所里的老前輩 ,召開了多次座談會 ,最終獲得了大家的支持 。中科院上海藥物所也成為第一家整建制搬遷至張江的國家級生物醫藥核心研究機構 ,對張江吸引更多的機構落戶起到了強大的示範效應 。
  「藥物所東遷張江後 ,藥物代謝研究中心 、中藥創新中心等如雨後春筍先後在張江拔地而起 ,生物醫藥創新研發的技術鏈與國家創新藥物研發技術平台體系逐步建立起來 。同時上海藥物所自身也在張江這塊改革開放的熱土上快速發展 。」陳凱先的話語裏流露着興奮和自豪 ,「現在 ,張江已經成為國際知名的『藥谷』 ,集聚了千餘家生物醫藥創新企業 ,創新成果l競相湧現 ,還有一大批新藥有望在不久的將來成功上市 。」
  「藥片雖小 ,關係重大」
  陳凱先回憶 ,從新中國建國之初到上世紀90年代 ,我國藥物研究和醫藥產業的科技水平與發達國家有很大差距 ,我們生產的藥品絕大多數是仿製國外的產品 。「新藥研發時間長 、投入大 、風險高 ,企業沒有實力也沒有意願研發新藥 ,科研單位的創新能力也比較薄弱 。」 可隨着中國加入世界貿易組織 ,無償仿製藥品成為了過去時 。陳凱先為此憂心忡忡 ,「如果我們沒有自主創新的能力 ,就只能高價購買進口藥物 ,或者要等到國外藥品專利過期後再進行仿製 ,這對於我們這樣一個發展中大國來說 ,真是不敢想像 。」
  加強自主研發 ,成為擺在我們面前的「華山一條路 」 。進入新世紀後不久 ,國家研究制定「中長期科技發展規劃綱要(2006-2020)」 ,同時也在規劃的框架下醞釀佈局一批國家重大科技專項 。陳凱先牽頭起草把新藥研究列為重大科技專項的建議書 ,並徵集了百餘位兩院院士署名支持 。「當時也有一些專家不贊成 ,認為小小的藥片憑什麼進入重大科技專項?可在我看來 ,藥片雖小 ,卻和人民的福祉息息相關 ,也和國家的科技創新 、產業發展和生物安全息息相關」 ,他說 。
  此後 ,陳凱先擔任《重大新藥創製》國家重大科技專項總體專家組成員和技術副總師 。在技術總師桑國衛院士和國家衛健委的領導下 ,他參與了研究指南的制定 、課題的遴選 、管理和考核 ,兢兢業業孜孜不倦地工作 。專項交出了一份令人滿意的高分答卷——中國原先位於新藥研發的世界第三梯隊 ,如今已來到了第二梯隊的靠前位置 。
  這位同行眼中的「戰略科學家」並不服老 ,下一個目標已擺上案頭 :到2035年 ,新藥研發要實現從 「模仿式創新」到「原始性創新」的轉型升級 。 (新民晚報記者/ 郜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