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一款乳腺癌新藥獲批上市發佈會後的間隙 ,經濟觀察報採訪到了中國科學院院士陳凱先 。這個在公共話題里不那麼醒目的名字 ,卻是中國創新藥研發過程最重要的見證者和推動者之一 。
上世紀九十年代中期以前 ,中國的創新藥研發還非常薄弱 ,臨床用藥絕大部分依靠仿製 ,生物藥基本為零 。九十年代中後期 ,中國開始了加入世界貿易組織的談判 ,要保護知識產權就不能再走仿製的老路 。
在這個嚴峻的歷史轉折面前 ,中國開始加強醫藥領域的科技創新 ,推出了中國醫藥領域最早推動創新的國家計劃——「1035工程」 ,進入新世紀也先後部署「創新藥物和中藥現代化」和「新藥創製專項」 。
陳凱先便是這一系列科技專項的(總體)專家組成員 ,也是「新藥創製專項」的化學藥責任專家和技術副總師 。
「新藥創製專項」是國家重大科技專項《重大新藥創製》的簡稱 ,在陳凱先對經濟觀察報的講述中 ,也被稱作重大專項 、或專項 。這個專項是國務院2006年部署的16個國家科技重大專項之一 ,於2008年開始實施 ,2020年收官 ,走過了3個「五年計劃」 ,共收穫60多個獲批的一類新藥 ,還有100多個新藥處於三期臨床或申報上市階段 。
回憶新藥創製入選16個專項的過程 ,陳凱先說「很不容易」 。當時流傳一個說法 ,專項的成果要像探月工程 、大飛機一樣使人眼前一亮 ,振奮民族精神 ,藥片這麼小的東西怎麼能放入重大專項?後來擔任新藥創製專項技術總師的桑國衛院士 ,帶着藥學界的專家努力爭取 ,最終推動新藥創製納入國家科技重大專項 。
陳凱先把新藥創製專項的經驗總結為「舉國體制」 :不是給一定的科研經費支持 ,而是協調政府各部門 ,形成配套完善的全方位政策支持環境 。他和相關的專家都希望重大專項能夠在「十四五」接續下去 。
今日醫藥領域的創新發展環境 ,遠非當年能比 。2020年新冠疫情來襲 ,更使生物醫藥的發展站到前所未有的高點 ,其中創新藥的研發更是各方關注的焦點 。
從最早的「1035工程」 ,到最近的「新藥創製專項」 ,經過5個「五年計劃」 ,現在的中國已經逐步具備了創新藥物研發的能力 ,也獲得了一批矚目的創新成果 。不過陳凱先還有更高的期待 :中國現在的創新還是處在「模仿創新(me-too/me-better)」的階段 ,「原始創新(first-in-class)」的成果還很缺乏 。他期望中國的創新藥物研究能夠實現新的跨越 ,開闢出「從0到1」的新賽道 。
「大飛機」和「小藥片」
經濟觀察報 :「新藥創製專項」前期的籌備思路是什麼樣的?
陳凱先 :新中國建立以來 ,我們國家歷來對藥物研究都有一定的支持 ,但是受到經濟和科技水平的限制 ,重視程度和支持力度還是不夠的 。
從新中國成立一直到上世紀九十年代中期 ,這四十多年時間裏 ,中國的藥物研發能力非常薄弱 ,我們臨床使用和企業生產的藥物絕大部分依靠仿製 。國外出一個藥 ,過幾年中國就仿製出來了 ,這些仿製藥一方面支撐了醫院的臨床用藥 ,另一方面也支持了醫藥工業的發展 。
九十年代 ,我們統計我國生產的化學藥 ,100個品種有97個來源於仿製 ,中國自己研發的只有2-3個 ,比例非常低 。到了九十年代中後期 ,中國面臨一個重大的變化——要加入世界貿易組織 ,就必須承擔知識產權保護的責任 。
保護藥物專利首當其衝 ,凡是處於專利保護期內的藥物 ,你就不能仿製 。這樣一來 ,中國就碰到非常嚴峻的局面 ,如果沒有自己的創新能力 ,就只能用高價購買國外的藥物 ,或者等國外藥物專利過期後再去仿製 ,這對於我國這樣一個十多億人口的發展中大國是不能想像的 。
所以從九十年代中後期開始 ,國家下定決心要加強醫藥創新 。當時由國家科委牽頭 、有十多個部委參加 ,啟動實施了「1035工程」 ,這是我國醫藥領域推動創新最早的國家計劃 ,標誌着國家層面開始有計劃地推動醫藥創新 。
「1035工程」的目標是 :到20世紀末 ,研發出10個具有專利保護的一類新藥 ,支持建立5個新藥篩選中心 、5個藥物安全性評價中心 、5個藥物臨床試驗研究中心 。
從2001年到2005年第十個五年計劃期間 ,國家在863計劃中設立了「創新藥物和中藥現代化」專題 ,繼續有力支持創新藥物研究 。
又過了5年 ,然後就到了「新藥創製重大專項」 。這個專項於2008年開始實施 ,從十一五到十三五 ,經歷了3個五年計劃 。今天我們的藥物研發達到了一個新的高度 ,這條藥物創新之路 ,是經歷了這十幾 、二十年不斷努力 ,國家大力支持 ,政策上不斷完善 ,這樣一步步走過來的 。
經濟觀察報 :新藥創製如何被列入16個國家科技重大專項?
陳凱先 :這件事的起源是中長期科技發展規劃的制定 。大家知道 ,新中國建立不久 ,國家就制定了一個12年科技發展規劃(1956-1967) 。
進入新世紀 ,國家提出要制定一個新的中長期科技發展規劃 ,跨度是15年 ,從2006到2020年;從2003 、2004年就開始組織各方面專家討論研究 。其中一個內容就是要實施國家重大科技專項 。當時我們藥學界的專家就努力爭取 ,希望能把新藥研究放進專項計劃裏面 。
這當然是很不容易的 ,那時候各行各業都希望把自己領域放進重大專項 ,競爭非常激烈 。當時遴選重大專項流傳着一個說法 ,就是要求專項的成果要能夠使大家眼前一亮 ,極大地振奮民族精神 ,像探月工程 、大飛機等等 。因此有些人就覺得 ,藥片這麼小的東西怎麼能放到重大專項來呢?
桑國衛院士帶領藥學界的專家積極推動和努力爭取 。在黨中央國務院的高度重視和有力支持下 ,新藥研究最終被列為16個重大專項之一 。
接下來就是進行專項實施方案的制定和論證 。在科技部 、發改委和財政部三部委的領導下 ,國家衛計委作為牽頭實施部門 ,組建了專項總體專家組 ,開展戰略研究報告和實施方案的研究和編制工作 。桑國衛院士組織大家反覆討論研究 ,不斷完善實施方案 。我也參加了這個過程 。
經濟觀察報 :專項給企業的支持體現在哪些方面?
陳凱先 :企業申報的課題立項以後 ,就成為國家支持的研發項目 ,會得到國家和地方研發經費的支持 。雖然從藥物研發需要的總經費來說 ,專項支持的經費佔的比重還是很小 ,但企業會得到國家和地方政府多方面的政策支持和關心 。
在國家藥品審評審批的過程中 ,專項支持的研究項目可以走綠色通道 ,縮短審評審批的時間 ,這對企業來說非常要緊 ,對於加強企業的國際競爭力也很重要 。
另外 ,在醫保准入上也可能是一個加分項 ,甚至企業在向資本市場募集資金支持的時候 ,也會增加機會 。
「光給經費是不夠的」
經濟觀察報 :專項有什麼階段性特點?
陳凱先 :科技部 、發改委和財政部三部委對重大專項實施的總體要求 ,是要集中目標 、聚焦重點 、不要分散 ,確保能夠取得標誌性的成果 。
新藥重大專項的實施 ,經歷了三個大的階段 ,每個階段的工作有不同的重點和要求 。第一個階段是佈局 ,或者叫「鋪」 。這個階段圍繞腫瘤等10類重大疾病 、新藥品種等5個方面組織課題開展研究 ,面比較開一些 。
第二個階段是聚焦目標 、重點推進 ,或者叫「梳」 。專項領導部門強調 ,應該突出重點 ,要預想到2020年能交什麼賬?取得什麼成果?新藥專項按照這個要求 ,進行梳理和推進 。
第三個階段就是要重點突破 ,取得一批重大 、標誌性成果 ,這個階段的重點要求簡單說就是「突」 。
經濟觀察報 :在專項實施過程中 ,你主要的工作是什麼?
陳凱先 :總體專家組在技術總師桑國衛院士帶領下 ,按照所賦予的職責和三部委 、衛計(健)委的要求 ,認真努力開展工作 。一個項目的實施 ,從立項 、執行 、檢查到最後評估 、驗收 ,這些過程總體專家組都是要參加的 。
總體專家組每年都要研究 、制定和發佈專項的指南 ,明確專項要做什麼 ,有什麼要求 。各個單位申報項目 ,還要進行專家評審 。整個專項到底重點放在哪裏 ,如何推進 ,總體專家組都要發揮決策 、諮詢等重要作用 。總體專家組成員也有一些分工 ,我更多關注化學藥這一塊 。
每5年(也就是每一個五年計劃) ,專項都要進行總結 ,同時要研究制定並論證完善下一個五年的實施方案 。
經濟觀察報 :新藥創製專項的實施 ,收穫了幾十個一類新藥 ,哪幾個讓你印象深刻?
陳凱先 :讓我印象深刻的例子很多 ,比如杭州貝達藥業研發的我國第一個腫瘤靶向治療藥物埃克替尼 。這個藥於2011年上市 ,是重大專項實施後最先取得的標誌性成果之一 。這個新藥研發過程也是很不容易的 ,遇到過研究經費接續等許多困難 。重大專項給予這個項目很多關心和支持 ,也帶動了地方政府的重視和各方面支持 。
還有歌禮藥業研發的丹諾瑞韋鈉 ,這是當時有望成為丙型肝炎根治藥物的一個新藥 。由於當時國家新藥審評機構人員嚴重不足 、待評項目積壓嚴重 ,這個藥申報臨床試驗遲遲得不到批文 ,研發人員非常着急 。他們向總體專家組反映情況後 ,桑國衛總師十分關心和重視 ,專項積極與藥審部門聯繫溝通 ,經過不長的時間 ,大概一個月左右吧 ,歌禮就拿到了臨床試驗的批文 。
新藥創製專項立項的新藥研究項目 ,專項都會與國家藥監局藥品審評中心溝通 ,爭取審評審批走綠色通道 。
重大專項到底能幫到企業什麼 ,對這個問題進行回顧和總結 ,對於思考國家如何推動藥物創新也會有很大啟發 。以往國家要支持一種新藥的研究 ,往往設立一個研發計劃 ,然後立項審評 ,給予經費支持 。現在看來 ,光這樣還是不夠的 。
新藥創製重大專項建立了新的決策運行機制 。除了科技部以外 ,還有一批相關部委參加 。科技部 、發改委 、財政部三部委是核心 ,共同把握好專項的決策方向和目標定位 。衛計(健)委 、食藥監總局 、國家中醫藥局等多個部委相互協調 ,在審評審批 、醫保准入等方面形成配套完善的全方位政策支持環境 ,各地方政府也提供配套支持 。可以說 ,這是一種「舉國體制」 ,許多企業的研發人員都高度評價和讚賞重大專項的成效 。
「要有更多原始創新」
經濟觀察報 :重大專項每迎來一個產品上市 ,你是什麼感覺?
陳凱先 :就像我們親手培育的幼苗 ,結出了成果 ,這種喜悅是參與專項工作的同志都共同感受到的 。專項支持了那麼多項目 ,我們也需要給國家和社會一個交代 。專項的成果就是給國家和社會的一個交代 。
不過 ,僅僅激動和興奮也還不夠 ,還要把成果更好地運用到臨床上去 ,對此大家都應該關心 、支持 。
經濟觀察報 :2015年開始的藥物監管工作改革 ,給新藥創製專項工作帶來什麼影響?
陳凱先 :藥監部門的作用應該有兩方面 ,一是管好藥品研究 、審評 、流通 、使用各個環節 ,堅決不能出問題;另一方面是把好的研發成果儘快審批上市 ,推動創新和發展 。把這兩方面都抓好 ,做到兩手都要硬 ,是非常不容易的 。另外 ,對於國外一些行之有效 、比較成功的做法 ,如何借鑑和吸收也是一個重要問題 。
2015年以來 ,在黨中央 、國務院的直接關心推動下 ,藥監部門出台了一系列新藥審評審批政策 ,主要精神就是臨床急需的 、創新性強的新藥 ,要加快審批 ,推動儘快上市 ,這就把兩個責任結合起來了 。
對於一些國際上行之有效的做法 ,我們也加以借鑑 ,突破了過去的規定 。比如說過去新藥的評審 ,必須要做完三期臨床試驗後才能批 ,現在如果臨床急需 、創新性強 ,可能帶來治療上的突破 ,可以在三期臨床試驗完成之前予以有條件批准 。我覺得這是一種對人民負責的科學態度 。
經濟觀察報 :現在國內創新藥企 ,陸續收穫了不少成果 ,但也存在產品同質化的問題 ,在研發上還有不少短板 。你對此有什麼建議?
陳凱先 :研發上的同質化是一個值得關注的問題 。一方面 ,這反映出我們企業研發新藥的積極性很高 ,反映出企業已經具備了這樣的技術能力;另外一方面也反映我們的原始創新不足 ,習慣於 、熱衷於沿着別人開闢的方向走 。
這種狀況跟一些投資機構也有關 ,部分投資機構對於國外已經有 、國內做相同類別的藥比較放心 ,比較敢投 。對國外都沒有先例的 、完全創新的藥 ,他們就會有顧慮 ,不大敢投 ,使得這方面的創新研究得不到支持 。
我希望我們能有更多的「 原始創新」 ,開闢更多獨特的賽道 。不要都在人家開闢的賽道上跑 ,這樣只會越來越擁擠 ,前期是研發擁擠 ,後期就變成市場擁擠 ,還是要妥善引導 。
經濟觀察報 :新藥創製重大專項到2020年就收官了 ,以後還會有類似的新藥支持項目嗎?
陳凱先 :現在還不是很清楚 。重大專項今年上半年主要是要做好結題驗收工作 。中央財政總共花了230多億資金 ,還有地方財政的配合 、企業自身的研發經費 ,最後到底效果怎麼樣?要有評估驗收 。
今年要把結題驗收工作完成好 。專項的大部分項目完成情況比較好 ,也有少數項目可能完成得不太理想 。新藥研究本身就具有一定的風險 ,有成功也總會有失敗 ,要總結主觀原因和客觀原因 。
關於重大專項的接續問題 ,科技部 、衛健委都已組織專家進行了深入的戰略研究 ,撰寫了研究報告 ,從國家發展態勢和重大需求來分析是否需要有重大專項的繼續支持 。大家共同的意見 ,是希望重大專項能夠在「十四五」接續下去 。
科技創新的指導方針 ,原先提出要做到「三個面向」 :面向國際科技前沿 、面向國家重大需求 、面向國民經濟主戰場 。去年習近平總書記特別提出「面向人民生命健康」 ,彰顯我們黨「生命至上 ,以人民為中心」的宗旨 。為了貫徹落實好習總書記的指示 ,新藥專項的接續顯得十分重要和緊迫 。
有的同志講 :你說的我都贊成 ,醫藥很重要 ,一定要支持 ,但為什麼要用重大專項的方式來支持 ,換別的方式行不行?
我們大家研討 ,認為重大專項這種形式有它的特點 ,它不是一個一般的 、給予一定科研經費支持的科研計劃 ,它是把政府各個部門的政策協調起來 ,營造全方位的良好政策環境 ,這是極為重要的 。(經濟觀察報/瞿依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