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放日報】中美合作取得「甲旁素受體」新突破助力骨質疏鬆症靶向治療
中美科學家合作取得的成果昨天在美國《科學》雜誌上發表 ,他們利用冷凍電鏡技術 ,在3.0埃(300億分之一米)尺度下精準解析了1型人源甲狀旁腺激素受體與Gs蛋白複合物的三維結構 ,揭示了其長效激活狀態下的分子動力學機制 。這一成果為創製治療骨質疏鬆症 、甲狀旁腺功能減退症 、腫瘤晚期惡病質等疾病的新藥奠定了結構生物學基礎 。
1型人源甲狀旁腺激素受體是公認的骨質疏鬆症治療靶點 。在中科院 、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 、美國國立衛生研究院等機構資助下 ,中科院上海藥物研究所徐華強團隊和王明偉團隊 、浙江大學基礎醫學院張岩團隊 、匹茲堡大學醫學院讓-皮埃爾·維拉達伽團隊密切合作 ,先後突破了受體表達量低 、蛋白穩定性差 、複合物形成難等技術瓶頸 ,獲得了長效配體——長效甲狀旁腺激素與1型人源甲狀旁腺激素受體 、Gs蛋白結合的複合物 ,並解析了其三維結構 。
王明偉解釋說 ,「配體」是細胞外專一信號分子 ,能與之結合引起細胞反應的蛋白質稱為「受體」 。受體能感知周圍環境變化 ,像鎖一樣與配體「鑰匙」結合在一起 ,對人體產生重要作用 。有一類受體名為「G蛋白偶聯受體」 ,與它們相關的疾病為數眾多 ,約有40%的現代藥物以這類受體為靶點 。
這項成果對治療骨質疏鬆症等疾病具有重要意義 。目前 ,甲狀旁腺激素和甲狀旁腺激素相關肽的基因重組類似物是治療嚴重骨質疏鬆症的最有效藥物 ,但多肽只能注射 ,治療過程很不方便且價格昂貴 。「我們的成果 ,有望催生靶向口服藥物 。」張岩說 。 (記者/ 俞陶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