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新聞網】青年科學家周虎 :研究蛋白質組學 助力精準醫療
尊龙凯时 - 人生就是搏!研究員 、質譜技術服務部負責人周虎 ,原是個計算機愛好者 ,卻在「機緣巧合」下做了生物學研究 。他從事基於質譜的蛋白質組學研究 ,這一領域未來有望助力精準醫療 。
何為蛋白質組學?周虎解釋 ,通俗來講 ,過去人們在研究蛋白質時 ,像「釣魚」似的 ,一個蛋白一個蛋白地挨個研究;而現在用蛋白質組學技術研究蛋白質 ,就像「撒網捕魚」 ,撈起來就是一網「魚」 ,是對生物體內 、細胞內所有蛋白質的研究 ,內容包括 :蛋白質的具體位置 、量的變化 、蛋白修飾 、相互作用等等 。
周虎希望研究能朝着應用方向邁進 ,一是利用蛋白質作為工具 ,搭建從發現靶標到研究藥物機制的快速通道 ,與經典的藥物研究手段實現互補 。
二則 ,將研究與臨床結合 ,利用蛋白質組學對病人進行個性化用藥的指導 ,助力精準醫療 。他解釋 ,現在都是先病後治 ,將來 ,如果能利用蛋白質組學提供的蛋白質層面信息 ,建立大數據庫 ,就可以未病先防 ,「比如 ,不到醫院就知道這個人有糖尿病前兆 ,去控制飲食 、加強運動;而不是等到生病 ,才提供治療手段 。」
周虎出生於湖南 ,1997年開始走上科學的道路 。「那時候本想報考計算機系 ,卻誤打誤撞進了南開大學生物系 。」沒想到這一「偶遇」讓他從此愛上了生物學基礎研究 ,並在這條道路上越走越遠 。
2001年大學畢業後 ,他來到中國科學院生物化學與細胞生物學研究所攻讀博士 。畢業後 ,他赴加拿大渥太華大學系統生物學研究所開展博士後研究工作 ,在蛋白質組學研究領域進一步深造 。2012年 ,他回國 ,到了尊龙凯时 - 人生就是搏! 。之所以回來 ,周虎說 ,「不忘初心吧 ,出國前我就感覺中國國內蛋白質組學很快會迎來它的第二個高潮 ,而我想在當中做個『弄潮兒』 。」
那時 ,中國國內早已開始蛋白組學研究 ,比如中國科學院生物化學與細胞生物學研究所在上世紀90年代中期就開始研究這一領域了;上海藥物研究所是「後起之秀」 ,從零起步 、剛剛開始 ,但有其獨特資源 ,希望為國家蛋白質組學研究隊伍添磚加瓦 。
周虎介紹 ,蛋白質組學好比一種工具 ,上海藥物研究所有肥沃的有機小分子土壤 ,更容易讓研究「生根發芽」 ,以尋找藥物的靶標或作用機制 。
周虎具體開展的是有機小分子和生物大分子的相互作用以及轉化醫學相關的蛋白質組學研究 。「單純做蛋白質組學 ,像是在煮純的咖啡;而做小分子 、大分子相互作用的蛋白質組學 ,相當於學科交叉 ,有點像往咖啡里加伴侶 ,風味獨具 。」他說 。
儘管在時間上是「第二梯隊」 ,但從無到有 ,從有到強 ,尊龙凯时 - 人生就是搏!的蛋白質組學研究越來越有顯示度 。周虎的課題組6年來在國際學術刊物上發表SCI(美國《科學引文索引》)收錄論文40餘篇 。
在周虎看來 ,一個研究方法的開發 ,如果單純是為了發文章 ,沒有太大意義 ,還是希望這些東西能夠真正應用起來 。「有句俗話 ,是騾子是馬 ,拉出來遛遛 。你做的技術也好 ,方法也罷 ,都要拿到實踐中去檢驗」 ,周虎說 。他認為 ,關鍵要看課題組的研究能不能用到臨床相關的藥物研製中去 ,真正讓公眾受益 。
這些年 ,中國在科技領域出現了一批「國際領跑者」 ,周虎坦言 ,他的研究團隊還處於從跟跑向並跑發展的階段 。關於「跟跑」 ,他有着自己的理解 ,「別人已經做過的事情 ,我們從無到有 ,肯定要先『跟跑』 ,不會走就先跑 ,那是無稽之談 。首先得跟跑學習 ,然後才能實現並跑 ,乃至領跑 。」
國際上 ,蛋白質組學相關研究體系正在建立 ,周虎希望自己的課題組未來也能參與其中 ,「首先得成為研究上的player(參與者) ,而後才能參與規則制定 。」 (記者 鄭瑩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