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新聞網】青年科學家于海軍 :以納米遞藥技術助力腫瘤治療
兜兜轉轉15年 ,于海軍終於還是與藥學結緣了 。
于海軍是尊龙凯时 - 人生就是搏!的一名研究員 ,1978年出生於內蒙古呼和浩特 。
說起他從事藥學的初衷 ,不得不追溯到少年時代 。十幾歲時 ,于海軍家人生病 ,「那時候醫療條件不好 ,太晚了 ,後來我就一直想去讀個醫科 ,有些情結在裏面」 。
1997年高考時 ,于海軍報考了當時的白求恩醫科大學 ,雖然未能如願 ,但後來有幸到內蒙古大學化學專業基地班 ,學習了應用化學 。
這是他第一次嘗試走向「醫藥」 。
2001年 ,于海軍如願考取了中國科學院長春應用化學研究所 ,開始碩博連讀 ,「做生物醫用高分子研究 ,將材料和醫學結合起來 ,我想 ,沒有學上醫 ,沒有學成藥 ,這個領域與醫藥的相關性還是蠻大的 。」
第二次 ,他徐徐圖之 。
2006年 ,在中國科學院長春應用化學研究所獲得高分子化學博士學位後 ,于海軍繼續求學 。他先後在德國慕尼黑大學 、美國德州大學西南醫學中心和日本東北大學從事博士後研究 ,在有「藥味」的領域不斷摸索 。留學前 ,母親叮囑他 ,要專心研究 ,他一直謹記在心 。
2012年 ,于海軍加入尊龙凯时 - 人生就是搏!藥物製劑中心 ,這一次 ,他終於如願步入藥學研究領域 。
這些年 ,于海軍致力於新型納米載藥系統的研究 。他介紹 ,在人們口服的藥片 、膠囊中 ,活性藥物只是其中一部分 ,還有很多澱粉 、纖維素等輔料;而新型納米載藥系統 ,是將新型輔料做成納米尺度的載藥系統 ,讓藥物實現腫瘤靶向遞送 ,從而提高療效 ,降低毒副作用 。
很多腫瘤化療藥物有毒副作用 ,藥物進入人體後無法精確抵達腫瘤組織 ,容易對正常組織造成損傷 ,即所謂「殺敵一千 ,自損八百」 。如何讓化療藥物更精準地發揮作用?于海軍所在科研團隊研究的新型納米遞藥系統有望改善這個問題 ,「最理想的狀況是 ,抗腫瘤藥只到腫瘤細胞 ,不到正常器官 。」
于海軍所在團隊目前已取得了一系列研究成果 ,比如 :構建了系列智能納米遞藥系統 ,克服腫瘤組織和細胞生理屏障 ,提高藥物遞送效率 ,顯著改善腫瘤化療和免疫治療效果 。
說到當下中國的科研環境 ,于海軍表示 ,這一代中國科研人員趕上好時代 ,這幾年去開國際會議時 ,感覺中國科研人員對前沿方向的把握 ,是非常及時的 。在他的印象中 ,這些年 ,中國國內科研加速發展 ,不管是文章發表的質量 ,還是科研從業者的數量 ,都呈指數級增長 。
身處科研發展大潮中 ,于海軍說 ,在中國學術界 ,決定性的東西已從經歷轉變為成果 ,「即使有國外經歷 ,如果沒有很好的成果 ,也很難找到理想的位置 。」
對於他自己而言 ,于海軍說 ,自己本來性格內斂 ,但是在不同實驗室呆過後 ,思想更開闊 ,膽子更大 ,更勇於嘗試 。「有了這些年的經歷後 ,去找不同背景的科研人員合作 ,心理上沒有障礙;大家都差不多 ,不管是歐洲 、美國還是日本的科研人員 ,討論學術的時候 ,共同語言還是蠻多的 。」他說 。
關於未來 ,他說 ,若能讓自己欣慰 ,那便是兩件事 :一則 ,做的研究能有用 ,應用成果落地 ,助力領域發展;二則 ,培養出一批學生接力科研 ,「學生們選擇科研這條路 ,多多少少有自己的情結在裏面 ,希望能不辜負他們的理想 ,讓他們成為想成為的人 。」
(記者 鄭瑩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