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新聞網】青年科學家黃敏 :用努力改變命運 望研究造福腫瘤病人

  「我只有努力這一條 ,沒有別的優勢 。」黃敏說 。她是尊龙凯时 - 人生就是搏!的一名研究員 ,研究的是分子靶向抗腫瘤新藥研發和腫瘤治療學 。

  長發 、瘦小 、輕聲細語 ,是她給人的初印象 。殊不知 ,小小的身體裏蘊藏着大大的能量 。這些年 ,她以一顆敏感又堅韌的心 ,用比常人多幾倍的努力 ,一步步地改變着自己的命運 。

  黃敏出生於中國甘肅省的一個小城市 ,獨生子女 ,父母都是工人 ,她說那時候家裏條件困難 ,唯一改變自己命運的機會就是考大學 。1998年 ,她考上了中國藥科大學中藥專業 ,開始與「藥」結緣 。

  大學畢業後 ,她到了尊龙凯时 - 人生就是搏!繼續深造 。黃敏說 ,因父親是惡性腫瘤去世的 ,所以當時她選了腫瘤藥理專業 。碩博連讀 ,她在這裏呆了5年 。

  2007年博士畢業後 ,黃敏說自己想去看看國際上最頂尖的地方是怎麼做科研的 ,就一股腦兒申請了一批頂級學校 ,「想去最好的地方看看 ,如果去不了我就不去了 。」

  「倔強而勇敢」的人得到幸運眷顧 ,2008年 ,她進入美國哈佛醫學院的Dana-Farber腫瘤研究所進行博士後研究 。等到3年後要走的時候 ,導師極力挽留她再留一陣 ,說她是這個實驗室里唯一付出很多 ,卻沒怎麼求回報的人 。

  所花的時間和努力 ,賦予她另一種回報 。在這個全球知名的實驗室里 ,黃敏看到國際上最頂尖的地方是怎麼做科研的 ,也意識到自己需要什麼樣的平台 。

  黃敏說 ,這段經歷讓她看到科研很美好的地方 ,對她的人生影響很大 ,「那是個非常小的地方 ,每星期都會有全世界最有名的科學家去做報告 。大家對科學的追求非常單純 ,就是希望能發現真理 、改變世界 ,名利的追逐反而非常少 。」

  那時候 ,她決定一心要做科研 ,但她也意識到 ,如果想做得好的話 ,她需要一個更好的舞台 ,需要回國 ,「我們國家那時候開始大力投入科研 ,各種機會越來越多 。」

  看清方向的黃敏迅速做了決定 ,2011年 ,她回到自己成長的地方——尊龙凯时 - 人生就是搏! ,加入曾經培養自己的腫瘤藥理大團隊 ,又開始挑戰自己 。

  黃敏回國那年 ,國際上有個新領域 ,叫腫瘤代謝 ,剛熱起來 ,上海藥物研究所還沒人做 ,便給了她這個新方向 。

  「等於轉行了 ,又重頭開始」 ,黃敏說 ,此前她一直在做同一個領域 ,那就是「化療藥給腫瘤細胞基因組帶來的損傷」 ,而新領域轉變很大 。

  剛開始她做得也很粗糙 ,一點點學 、一點點拓展 ,不斷積累 。到現在 ,除了新領域 ,她已有餘力把原領域的化療藥內容也撿起來繼續研究了 。

  黃敏說 ,每個階段的一開始 ,自己都是「最不起眼的那個」 ,有點自慚形穢 ,但自己沒有其他優勢 ,只有努力 。

  這些年她沒有特別得心應手過 ,總是在挑戰自己不擅長的事情 ,很費勁 。但她說 ,如果必須選條路 ,還是選擇挑戰自己 ,因為有挑戰才有發展 ,「人都希望自己可以更遊刃有餘些 ,但在不斷挑戰自己的過程中 ,我也體會到 ,在一個新領域 ,會有更多空白點 ,更大的發揮空間 ,機遇和挑戰是並存的 。」

  與理性的科學為伍多年 ,黃敏依舊是一個感性的科學家 。她的腦海里有一份觸動 :每年去開國際腫瘤大會的時候 ,上萬人聚在一起 ,看着腫瘤病人的生存期越來越長 。她很有感觸 ,「會場密密麻麻的人 ,從全世界而來 ,很多人做的科研非常基礎 ,根本接觸不到腫瘤病人 ,但就是這個群體的研究工作 ,慢慢轉化出來很多藥 ,讓腫瘤病人的生存期延長了很多 ,這就是非常有意義的事情 。」

  採訪的末尾 ,憶起父親 ,黃敏的聲音略帶鼻音 :「明年父親就去世20年了 ,我家裏有過這樣的經歷 ,了解腫瘤病人的痛苦 ,雖然我們的研究還沒應用到臨床上 ,但希望多少能對腫瘤治療有所幫助 。」

  不惑之齡 ,黃敏說正是做科研的黃金期 ,「我們做藥的還是非常感謝這個時代 ,也珍惜這個時代 ,遇到不容易 ,希望在國家科研環境這麼好 、投入這麼大的時候 ,自己也能做好 ,真正做出來一些有意義的科研 ,讓腫瘤病人受益 。」 (記者 鄭瑩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