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放日報】訪談|蔣華良 :增強緊迫感 ,提升創新策源能力 ,踢好「臨門一腳」
日前 ,習近平總書記在上海考察張江科學城時 ,同在場的科技工作者親切交談 。他強調 ,在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關鍵時刻 ,要增強科技創新的緊迫感和使命感 ,把科技創新擺到更加重要位置 ,踢好「臨門一腳」 。如何提升原始創新能力 ,踢好「臨門一腳」?解放日報·上觀新聞記者就此專訪了中科院上海藥物研究所所長 、中科院院士蔣華良 。
在科創中踢好成果轉化這「臨門一腳」
解放日報·上觀新聞 :習近平總書記在上海考察張江科學城時提出 ,要增強科技創新的緊迫感和使命感 ,把科技創新擺到更加重要位置 。這對於當下的上海有何重要意義?
蔣華良 :我在現場聆聽了習總書記的這番重要講話 ,深感習總書記對科技創新的殷切期望 ,也備受鼓舞 。習總書記強調 ,科學技術從來沒有像今天這樣深刻影響着國家前途命運 ,從來沒有像今天這樣深刻影響着人民生活福祉 。放眼世界 ,各國的經濟發展新動能靠的就是科技創新 ,這對於科技基礎薄弱的中國來說尤為迫切 。誰站在了科技前沿 ,誰掌握了卡脖子技術 ,誰就掌握了主動 。改革開放40年來 ,特別是浦東開發開放以來 ,給上海的發展帶來了重要契機 。當下 ,上海正在建設具有全球影響力的科技創新中心 ,要繼續當好改革排頭兵 ,科技創新必然是驅動發展的最有力引擎 。
解放日報·上觀新聞 :為讓科技創新在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 、加快新舊動能轉換中發揮重大作用 ,如何踢好這「臨門一腳」?
蔣華良 :在足球比賽中 ,臨門一腳 ,往往會打破膠着的僵局 ,甚至扭轉比賽的輸贏 。科技創新的「臨門一腳」 ,同樣也發揮着決定性作用 。從基礎研究走到產業化是個非常重要的階段 ,有了成果轉化的這「臨門一腳」 ,往往可以推動一個中低端產業往高端方向發展 。眼下 ,我們的科學研究成果轉化率不高 ,大約只有2% 。矽谷的一些大學和研究機構 ,不僅基礎研究做得好 ,成果轉化也做得非常好 。踢足球時的「臨門一腳」 ,需要一個有進攻意識的前鋒 。同樣地 ,科技創新的「臨門一腳」 ,需要培育壯大更多有創新和轉化能力的機構和企業 。特別要注重發揮企業的創新主體作用 ,讓更多企業有能力來承載轉化有價值的科研成果 ,營造更好的創新生態 ,提升創新體系整體效能 。
依據上海優勢特點增強創新策源能力
解放日報·上觀新聞 :習近平總書記提出 ,要加強基礎研究和應用基礎研究 ,提升原始創新能力 。如何加強源頭創新?
蔣華良 :科技創新的「臨門一腳」很重要 ,「傳球」也很重要 ,基礎研究和應用基礎研究是根本 ,是科技創新的「傳球」者 。一方面 ,我們要鼓勵科學的自由探索 ,另一方面也要有頂層設計 ,也就是從民生和產業需求「倒逼」引發出來的基礎研究 。多年來 ,我國在許多學科領域多為跟蹤創新或模仿創新 ,而缺乏原始創新 。就拿生物醫藥來說 ,基礎研究與新藥發現不能有機銜接 ,生命科學 、化學 、信息科學等與藥物研發融合度不高 ,源頭創新不足 ,市場上仿製藥達95%以上 。而缺乏原始創新 ,就容易被「一劍封喉」 。我們要尊重創新人才 ,釋放他們的創新活力 ,既要有寬鬆環境 ,也要有激勵機制 。
解放日報·上觀新聞 :如何增強創新策源能力 ,把上海打造為全球科技創新策源的新高地?
蔣華良 :國家正在制定2020年-2035年的中長期科學規劃 ,上海也要根據自己的優勢和特點來制定科學規劃 ,增強創新策源能力 。總書記說 ,上海要聚焦集成電路 、航空航天 、生物醫藥 、人工智能等關鍵領域 ,加快形成充滿生機的創新企業集群和現代產業集群 。上海一直是生物醫藥研發高地 ,最輝煌的時候 ,張江藥谷進入臨床研究的新藥佔到全國三分之一 ,而現在只有10.38% 。上海要有危機感 ,要進一步增強創新策源能力 ,加快構建高水平科技創新平台 。今年7月 ,張江藥物實驗室揭牌成立 ,志在做老百姓吃得起的好藥 ,並力爭到2035年每年有3-5個原創新藥進入臨床 。目前 ,上海生物醫藥的產業化程度並不高 ,在保持研發優勢的同時 ,如何增強承載和轉化能力 ,促進後續產業發展 ,是要花大力氣補齊的短板 。此外 ,上海要進一步增強創新策源能力 ,還要集合優勢力量集中投入 ,不能「撒胡椒麵」 。
設立科創板 ,撬動上海科技創新
解放日報·上觀新聞 :在上海證交所設立科創板並試點註冊制 ,將給上海帶來什麼新機遇?
蔣華良 :這是上海國際金融中心 、科創中心建設的有機結合點 ,對上海來說確實是一大利好消息 。今年初 ,港交所為生物醫藥公司開設綠色通道 ,允許沒有收入的新藥研製企業可以在港交所上市 。這使得一些本來想到美國納斯達克上市的優質生物醫藥企業 ,轉向了港交所 。如今 ,在上海設立科創板並試點註冊制的工作已全面啟動 。科創板是連接科技創新者和投資者的樞紐環節 ,有利於為發展潛力大 、帶動作用強 、成長性高的科創企業注入「源頭活水」 。可以想見的是 ,將會有更多的資本匯聚在上海 ,過去上海的科技創新資本市場一直不是非常活躍 ,一旦被激活 ,將成為吸引創新型科技企業落戶上海的磁鐵 ,從而撬動上海的科技創新 ,不斷增強經濟活力和競爭力 。
解放日報·上觀新聞 :科創板這塊「試驗田」 ,本身就是一個創新之舉 。
蔣華良 :正如總書記所說 ,在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關鍵時刻 ,要增強科技創新的緊迫感和使命感 。科創板以「創新」為特色 ,不是簡單地增加一個市場板塊 ,而是資本市場的重大制度創新 ,未來對於新技術 、新產業 、新模式 、新業態的發展 ,都將作出更大的貢獻 。
(記者 黃海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