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觀新聞】弟弟眼中的王逸平 :重感情 ,老年痴呆的父親最後唯一記得的人
阿平 ,這是「時代楷模」中科院上海藥物所研究員王逸平生前 ,家人對他的暱稱 。這個名字 ,也是他老年痴呆的父親最後日子裏唯一記得的 ,因此見誰都是阿平 。今年4月11日 ,年僅55歲的王逸平因病在科研工作崗位上溘然逝世 。
「我一直叫哥哥阿平 ,哥哥叫我小平 。」弟弟王國平 ,比王逸平小了兩歲 ,在接受解放日報·上觀新聞記者專訪時 ,心痛地說 :「有阿平在 ,這個家就有主心骨 ,有些話我只和他一個人說 ,以後再也沒有這樣的機會了 。」
直到上大學才開始學英文
小時候 ,王逸平特別會畫畫 ,儘管從來沒有正規學習過 ,在他的鉛筆下 ,小鳥栩栩如生 ,人物也惟妙惟肖 。王逸平的手工不錯 ,會做複雜的燕子風箏 ,可以在風中飛得很高 。他經常帶着弟弟在上海的石庫門弄堂里玩耍 ,兩個人也會吵鬧打架 ,但很快就和好如初 。兄弟倆也經常幫着做些家務 ,最記得過年時 ,要把蛋餃做好 ,糯米粉磨好 ,才能出去玩 。
到了念中學的時候 ,王逸平已經很會管理自己 ,很少出去玩 ,學習的時候靜得下心來 ,成績也是名列前茅 。他一直學的是俄語 ,直到上大學才開始學英文 ,但家人從來沒聽他抱怨過 ,只是努力地去追趕 。
他們的父親是一名工程師 ,母親是一名會計 。平時 ,夫妻倆教導孩子最多的一句話就是 ,認真做事 ,好好做人 。就在王逸平去世前一個月 ,他寫下了自己的人生格言 :踏踏實實做事 ,實實在在做人 。
陪父親吃最喜歡的小餛飩
2018年4月5日 ,清明節 ,這是弟弟最後一次見到王逸平的日子 。那天 ,兄弟兩家人像往年一樣結伴去蘇州給父母掃墓 。
「阿平對爸媽 ,可以說是全身心投入 。」在弟弟眼中 ,王逸平是個非常重感情的人 。多年前 ,他們的母親身患癌症 ,由於不具備手術條件 ,只能保守治療 ,在放療之後 ,腫瘤明顯小多了 ,42個月之後母親與世長辭 。王逸平事後一直懊悔 ,覺得當初放療之後 ,應該再做手術 ,母親也許能活得更長久些 。對於患有老年痴呆症的父親 ,王逸平也總是放不下牽掛 ,每個星期日都會去看望父親 ,陪他吃最喜歡的小餛飩小籠包 。父親在最後的日子 ,已經不認識人 ,叫誰都是阿平 。
只要提到女兒 ,王逸平在弟弟面前從來都是不加掩飾地開心 。為了送女兒上初中 ,王逸平學會了開車 ,每天一大早送到學校 ,為了讓女兒早上多睡片刻 ,一家人又在學校附近租房 。女兒在美國念大學4年 ,王逸平從未去看望過 ,今年5月 ,是女兒畢業的日子 ,他早早地就訂好了機票 ,心心念念要去見證這不容錯過的一刻 。沒想到 ,最終 ,他還是錯過了 。
王國平回憶接到嫂子電話的那一刻 ,腦子一片空白 ,悲傷和心痛一齊湧來 。這麼多年 ,王逸平一直是家裏的主心骨 ,遇到事情兄弟倆也總是有商有量 。「有些話我只和他一個人說 ,以後再也沒有這樣的機會了 。」1993年 ,年僅30歲的王逸平被確診為克羅恩病 ,這是一種原因不明的腸道炎症性疾病 ,無法治癒 ,只能靠藥物控制 。2003年之前 ,兄弟倆一直住在同一屋檐下 ,王逸平經常為了工作晚歸 ,弟弟和其他家人不時地提醒他要注意身體 ,他總說想要做出一個新藥 ,等到好不容易做出了丹參多酚酸鹽注射劑 ,他又說想再做幾個新藥 。
清明節那天 ,從蘇州掃墓回上海時 ,兄弟倆本來說好要一起吃頓飯的 ,卻陰差陽錯把車開進了相鄰的兩個服務區 ,只好各吃各的 。至今說起來 ,弟弟王國平仍唏噓不已 ,沒能和哥哥多吃一頓飯 ,「如果阿平還活着 ,我要好好地再勸勸他 ,在做新藥的同時 ,一定要好好地吃每頓飯 ,好好地保重身體 。」
欄目主編 :黃海華
文字編輯 :黃海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