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報】他才是「藥神」 !研發新藥讓2000萬患者受益 ,自己卻......
這一天 ,年僅55歲的王逸平像往常一樣走進了辦公室 ,只是這次 ,他關上了門卻再也沒有走出來 。
他倒下了 ,面前是一支止痛針 ,門緊閉着 ,25年來他都是一個人承受着病痛......
中科院上海藥物所研究員王逸平
一直在與時間賽跑
25年來 ,他身患不治之症克羅恩病 ,卻鮮有人知 ,時長要忍受常人難以想像的疼痛 ,即使對女兒也很少提及 。
同時 ,他成功研發可治療冠心病 、心絞痛的丹參多酚酸鹽粉針劑 。如今 ,該藥已在5000多家醫院應用 ,2千萬心血管病人受益 。
2018年4月11日
年僅55歲的王逸平像往常一樣
走進辦公室 ,關上了門
但這次 ,他卻再也沒有走出來
……
4位同事分別回憶了與王逸平的最後一面 ,這或許能讓我們拼湊出他最後的時光 :
站着聊了好久 ,那天他竟然穿了件毛衣
時間 :4月9日 ,去世前兩天
地點 :上海藥物所藥理樓旁的小路
王逸平像往常一樣 ,一遇到宣利江研究員 ,就能站着聊上半天 。他們是現代中藥丹參多酚酸鹽的兩位主要發明人 ,正努力合作想把這一藥物做成口服製劑 。
「一說起做藥 ,王逸平總是興致很高 。那天並不冷 ,他竟然穿了件毛衣 。他患有克羅恩病25年 ,我是為數不多知道的人 ,但這個病的痛苦程度我一直不知道 ,他也從沒說起過 。」宣利江回憶 。
對於藥學家而言 ,一生能研發出一個新藥就很了不起 。做藥不同於寫論文 ,在頂尖學術期刊發不了的文章 ,還可以找影響因子更低的期刊 ,但一個新藥耗費數年做不出來就什麼也沒有了 。
「我們做丹參多酚酸鹽用了13年 ,耐不住個中寂寞 ,就做不出新藥 。」
他們開創了多個全國第一次 。比如運動平板試驗 ,需要冠心病 、心絞痛病人通過運動來增加心臟負荷 ,當時醫生 、病人和企業心裏都沒底 ,哪怕出現一例病人死亡 ,該藥就會被一票否決 。
「他們是勇敢的 ,首次在藥效學評價中大規模採用運動平板試驗 。」中科院院士陳凱先說 。
曾經有一位臨床專家 ,之前並不看好這個藥 ,後來牽頭做了四期臨床 ,那位臨床專家真正感受到了這個藥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之後他認可這確實是一個好藥 。
為獲得丹參多酚酸鹽確切的臨床數據 ,在經過倫理批准後 ,王逸平曾以身試藥 ,他的話語再樸實不過 ,一個安全可靠的藥 ,就敢用到自己身上 。如今 ,該藥已在5000多家醫院應用 ,2千萬心血管病人受益 。
已做好匯報PPT ,卻未能成行
時間 :4月10日 ,去世前一天
地點 :上海藥物所食堂
王逸平每天早上7時多就到單位吃早餐 。這天他遇見科研處副處長李劍峰 ,很自然地聊起了「硫酸舒欣啶」的後續推進策略 。他主持藥理研究21年的抗心律失常一類新藥「硫酸舒欣啶」 ,已完成二期臨床試驗 ,獲得了多個國家的發明專利授權 。
「他是對硫酸舒欣啶這個項目最熟悉的人 ,最初申請的臨床方案也是他起草的 。」 李劍峰迴憶 ,王逸平把所有的科研資料都歸類得非常整齊 ,甚至包括來往的郵件和技術資料等 ,光硫酸舒欣啶的材料他就裝了一個大柜子 ,合作企業需要的很多資料都是直接拿他的去複印 。本來已和王逸平約好4月26日去國家藥審中心匯報硫酸舒欣啶項目 ,王逸平也已做好了PPT ,卻未能成行 。
「抗心律失常的藥 ,使用不當往往會導致新的心律失常 ,我們在臨床實驗中發現硫酸舒欣啶沒有這一副作用 ,這在抗心律失常藥中是非常難得的 。在美國的臨床試驗也證實了這一點 。」徐匯區中心醫院余琛教授說 。
31歲成為上海藥物所最年輕的課題組長 ,42歲合作研發出丹參多酚酸鹽 ,王逸平卻不恃資歷 ,始終以「出新藥」為已任 ,即使在人人追求發表文章的科研大環境下 ,也不為所動 。
他經常說 ,發表文章是名利雙收最簡單的路 ,但不是他要選擇的路 ,若是人人都挑簡單的路 ,做新藥這條艱難的路由誰來走?
2010年 ,他望着地中海的滿天晚霞 ,曾有些動情地說 ,丹參多酚酸鹽已成為過去 。2015年 ,在研究生畢業典禮上 ,向來低調的他 ,大聲地說出了他的夢想——研發的新藥能夠出現在全世界醫生的首選處方中 。
每次授課需站立將近4個小時
時間 :4月9日 ,去世前兩天
地點 :上海藥物所2018年第一次學位會上
這天 ,研究生教育處處長何敏注意到 ,幾乎從不遲到的王逸平第一次遲到了較長時間 ,當時他的面色非常難看 ,步履也有點緩慢 。儘管如此 ,他還是在會上發表了自己的見解 :贊成提高研究生獎助學金的待遇 ,希望學生有更好的生活……
王逸平長期教授上海藥物所研究生課程 ,經常分享自己新藥研發的經驗和感悟 ,很多學生上了他的藥理課後 ,被他的魅力所折服 ,至今還保留着課堂筆記 。
「每次授課需要站立將近4個小時 ,如今想來對於他的身體應是一個不小的挑戰 。」
王逸平看重學生的是其是否具備創新精神 ,是否對科學有興趣和熱情 。雖然課題組任務繁重 ,但王逸平一般每年只招收一名學生 ,也從不向所里提出增加研究生指標的要求 。他常說 ,學生不求多 ,而要精細化培養 。
在學生進展不順利的時候 ,王逸平經常鼓勵大家 ,實驗室就和莊稼地一樣也有大年和小年 ,壓力不要太大 ,慢慢來 。只要時刻提醒自己 ,堅持「再戰一個回合」 ,就不會被打垮 。
把病痛隱藏起來 ,把善意和溫暖留給別人
時間 :4月11日 ,去世當天
地點 :王逸平課題組
就在他去世那天上午 ,王逸平和同事還在討論着項目方案 。突然 ,他從椅子上站起來 ,輕輕嘆了一口氣 。
「現在想來 ,那不是嘆氣 ,而是痛得呻吟了一下 。」 王逸平秘書趙晶回憶 。
腹部疼痛 ,這是王逸平寫下的病程記錄里出現最頻繁的字眼 ,一共出現了42次 。即使是和王逸平朝夕相處的課題組同事 ,也很少聽到他提及自己的病情 。
「一年365天 ,他360天都呆在實驗室 ,真的讓人難以想像 ,他是怎麼堅持下來的 。」
病程記錄
1993年上半年腹痛的情況逐漸加重 ,每天會有將近十次的痙攣性腹痛 ,每次持續一分鐘左右;1993年9月22日 ,手術結果末端迴腸切除80厘米 ,結腸切除20厘米 ,病理診斷為克羅恩病 。
2010年6月20日下午有血尿 ,晚間腰酸腹痛 。用熱水泡浴 ,一日4-5次 ,腹痛至23日緩解 。
2011年9月19日下午 ,再次出血 ,暗紅色水樣便 ,伴嘔吐 。人無法直立行走 ,需平躺 。
2018年3月26號 ,今年以來上腹部間歇性疼痛時有出現 ,中午餐後經常會出現痙攣性疼痛 ,腰部不適 。臉部輕度浮腫 。
王逸平習慣了把病痛隱藏起來 ,把善意和溫暖留給別人 。在他去世後 ,昆明植物所的一位年輕科研人員痛惜不已打來電話 ,原來王逸平一直在幫助他篩選化合物 ,卻從未提及費用問題 。
他向來對物質生活的要求不高 ,一輛汽車開了10多年 ,天窗漏水了也一直沒換 ,直到今年年初發動機也壞了 ,這才換了一輛新車 。
徐匯區中心醫院中心實驗室主任李水軍清楚記得 ,在王逸平課題組攻讀博士時 ,一次春遊 ,大家走了很久 ,不知誰喊了一句 ,有水就好了 。沒多久 ,王逸平拎着水和飲料出現了 。「直到現在回憶起來 ,都是滿滿幸福 ,深深感動 。」
王逸平離開後 ,有700多人自發前去參加追思會 。晚霞滿天時 ,總會有人想起他 。學生們還在繼續做着未竟的課題 :
「這是和王老師有聯繫的最後一件事 ,不能讓他失望 。」
時光雖無情 ,不能倒流
但人們依然會在明日時光里記得他
長長久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