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廣網】揭開丹參有效成分之謎的王逸平 :如何與病魔抗爭 造福千萬患者?

  央廣網上海11月13日消息(記者楊靜 朱敏)據中國之聲《新聞縱橫》報道 ,在我國傳統醫學中 ,丹參入藥 ,有着悠久的歷史 ,《本草綱目》《中藥大辭典》等醫藥文獻中都有記載 。但丹參的有效成分到底是什麼?長期以來一直沒有明確答案 。直到上海藥物研究所研究員王逸平帶領的團隊歷經13年的艱苦攻關 ,揭開了丹參有效成分之謎 ,並成功研發了丹參多酚酸鹽粉針劑 。截至目前 ,這種藥已在全國5000多家醫院臨床應用 ,2000多萬患者受益 ,累計銷售額突破250多億元 。

  而今年4月11日下午 ,王逸平因病倒在了辦公室里 ,享年55歲 。

  走進上海藥物所內這間略顯擁擠的辦公室 ,一張樸素的沙發進入視線——王逸平便是在這張沙發上溘然逝世 。沙發前的茶几上 ,還留着他給自己治病的解痙止痛針 。辦公桌上的資料還堆疊在那 ,旁邊的幾株盆栽已經枯萎 。今年4月11日 ,王逸平因病永遠倒在這間辦公室里 。

  1993年 ,30歲的王逸平被確診患有克羅恩病 ,手術切除了1米多小腸 。中科院上海藥物所原黨委副書記厲駿介紹 ,克羅恩病是反覆發作 、無法治癒的腸道疾病 ,平時病痛發作的時候腹部劇痛 、便血 ,然後幾乎昏迷 。王逸平總是自己注射止痛針 ,症狀稍微緩解 ,他又繼續工作 。

  此後的25年與病魔鬥爭的日子裏 ,從學醫轉到做藥的王逸平在「藥」與「病」之間不停追趕 ,中國工程院院士丁健說 ,他把自己的一生都留給了新藥研發事業 。他畢生的追求就是希望多為老百姓帶來一些療效好而且用得起的藥 。

  1994年 ,當時還是博士生的宣利江 ,因為丹參水溶性成分的活性篩選需要 ,找到了當時上海藥物所最年輕的課題組長王逸平 ,從此兩人開啟了丹參多酚酸鹽的研製 。經過無數次實驗 ,歷時10餘年 ,這一團隊成功研發出了丹參多酚酸鹽粉針劑 ,成為中藥現代化研究的典範 ,獲得國家科技發明二等獎等一系列獎項 。

  王逸平在生前接受採訪時表示對於他和他的團隊來說 ,這是一項突破和成功 ,「早期對丹參多酚酸鹽有效成分的確定以及它質量標準的認定中 ,實際上對我們整個團隊來說 ,是一個很大的挑戰和難度 。我們花了很長的時間來研究和確定這樣一個有效成分 。一直到後來 ,我們確定了丹參乙酸鎂作為最有效的成分 ,把它定到了整個藥材原料和製劑的質量標準以後 ,這道坎總算過去了 。」

  一項藥物的成功沒有讓王逸平放慢腳步 。就在離世前一個星期 ,王逸平還對自己的妻子方潔說自己還想多研發些新藥 。

  王逸平主持藥理研究的抗心律失常的一類新藥「硫酸舒欣啶」也是國家科技部「十五」重大專項「創新藥物和中藥現代化」項目 。在他去世前已獲得了中國 、美國 、英國 、法國 、德國 、意大利和日本等國家的發明專利授權 ,二期臨床試驗已經完成 。中科院上海藥物所研究員白東魯說 ,王逸平加入團隊後為新藥研發掀開了新的一頁 。白東魯表示 :「這個藥早期已經用傳統的心律失常藥物的篩選方法發現了它的活性 ,王逸平後來用現代的離子通道的篩選方法 ,發現了硫酸舒欣啶的作用機理是多離子通道抑制劑 ,這為我們新藥的研發開了新的一頁 。」

  在與時間賽跑的25年裏 ,身邊的人只看到他早起晚歸的工作 ,卻很少聽見他提自己的病 。中科院上海藥物所研究員沈建華遇到過他發病時的痛苦 ,事後王逸平卻一笑了之 。沈建華說 :「有一次我們在漢堡開會 ,他那時候突然間地發病了 ,疼痛很厲害 ,大概有三天三夜的時間 ,他基本都是躺在床上 。不能吃東西 ,疼痛難忍的時候 ,他就把自己泡在浴缸里用熱水來緩解 。回來以後就在辦公室里把冰箱裏他的應急針給我看 ,說我放了應急的針了 ,還很誇張地跟我秀怎麼打針 。」

  時間沒有更多眷顧他 ,被病痛折磨多年仍孜孜不倦的王逸平 ,生命定格在2018年4月11日 。今年5月9日 ,是王逸平女兒大學畢業的日子 。女兒在國外讀書四年 ,因為他專注於工作 ,夫妻倆都沒有去看望過 。他訂好了機票 ,預備5月和妻子一起去參加女兒的畢業典禮 。距離「第一次赴約」只剩不到1個月的時間 ,王逸平「失約」了 。

  厲駿表示 ,王逸平踐行了他對新藥研製的承諾 ,在自己的實驗室里堅持到了最後一刻 。

  編輯 : 楊璇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