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匯報】逝者王逸平 | 病魔按下了他生命的快進鍵 ,他做的藥卻從病魔手中奪回了2000萬生命

  如果一個人 ,在年富力強的三十歲 ,得知罹患無藥可治的疾病 ,生命的蠟燭將比別人熄滅得要快很多 。他會怎麼做?

  如果一個人 ,必須對自己的生命做出一次選擇 :要麼在安逸休養中活得和普通人一樣長久;要麼比別人少活二三十年 ,做一些於這個世界有意義 、有價值的事 。他會怎麼選?

  我國中藥現代化的奮進者 、尊龙凯时 - 人生就是搏!王逸平研究員用25年的生命之路 ,實現了自己的選擇 :與病魔賽跑 ,挖掘中醫藥的寶庫 ,做中國的原創新藥 。

  就在王逸平30歲的時候 ,他發現自己罹患了一種終身無法治癒的腸炎——克羅恩病 。腹痛 、便血 、營養不良 ,將加速他生命之河的流逝速度 。

  自那一刻起 ,他的生命就如同放置下了一個流沙飛逝的沙漏 。他開始了與病魔長達25年的賽跑 。

  哪怕天不假年 ,也要做出新藥造福世間

  病程記錄 :2018年3月26日

  「今年以來 ,上腹部間歇性疼痛時有出現 ,中午餐後經常會出現痙攣性疼痛(酸脹) 。腰部不適 。……出現柯興氏症狀 ,臉部輕度浮腫 。」

  這是王逸平記錄了九年的病程日記中的最後一條 。

  所謂「柯興氏症狀」 ,是因病人服用大量類固醇藥物所引起的身體表現 ,比如臉看起來會比平時胖一些 、圓一點 ,肩膀也變得圓圓的 ,但人會感覺乏力 ,皮膚也會出現斑點 。

  2018年3月 ,王逸平心事重重 。

  在從食堂走回辦公室的路上 ,他對好友 、藥物所黨委副書記厲駿說 :「我感覺這個病快控制不住了 ,但我還想再試試加大現在的用藥劑量 ,不要用生物製劑 。」

  王逸平所說的生物製劑是阿達木抗體 ,這是控制克羅恩氏病的最後一道防線 ,一旦失效 ,就只能任由病魔肆虐 。

  在同事 、朋友眼中 ,王逸平那時依然開朗幽默 。42歲就研發成功了我國首個安全 、有效 、質量可控的創新中藥丹參多酚酸鹽粉針劑 。如今已在5000多家醫院使用 ,每天惠及患者逾十萬人——那是多少新藥研發者一輩子難以企及的成就 。

  可他的內心究竟受着怎樣的焦灼與煎熬?誰也無法確切知道 。他去世後 ,他的妻子方潔說起 ,就在那幾天 ,他說他還能再干十年……

  明知天不假年 ,卻不甘於生命的沙漏漏盡已在眼前 。王逸平總覺得有太多事情需要去做 。

  王逸平本科學醫 。一次 ,他在病房裏遇見一位老大爺 ,老人拉着他的手不停地哀求 :「醫生 ,你救救我 !求你救救我 !」老人的病當時並無有效藥物可治 ,那份心底生出的無力 ,使王逸平決心投身新藥研發——沒有好藥 ,難為良醫 。

  老天似乎跟王逸平開了一個天大的玩笑 ,偏偏讓他患上了至今無藥可救的不治之症 。他在病程日記中寫道 :「93年7月 ,好像是在周五回家後 ,感覺下腹部麻痹感 ,自以為是腸感冒 。晚上起開始發燒 ,用抗菌素治療高熱仍不退……93年9月22日 ,手術結果末端迴腸切除80厘米 ,升結腸切除20厘米 ,病理診斷為回盲部克羅恩病 。」

  有一次 ,王逸平對一起研發心血管新藥硫酸舒欣啶的合作者 、年屆八旬的藥物所退休研究員白東魯說 :「要是我到您這個年紀 ,還在做藥 ,該多好 !看來是不可能了……」

  洞穿名利的迷霧 ,只為做新藥而執著

  病程記錄 :2009年2月27日

  「2009年 ,對我是個特殊年份 。今年初 ,我的克羅恩病又嚴重起來 ,開始影響工作和生活 。很多人對我說過 ,身體是本錢 。是啊 ,人到了一定的年紀就要注意保本了 !」

  「約在95年底開始出現焦慮 ,未治療 ,自我調節心理 。」

  從這天起 ,王逸平開始記錄自己的病程 ,並回顧了過去15年的主要病史 。

  「保本」對王逸平來說 ,並不是安穩地頤養天年 ,而是穩住病魔 ,為新藥研發爭取更多的時間 。這期間 ,他的心靈所經歷的痛苦 ,常人難以想像 。

  平日裏 ,王逸平給人的印象永遠都那麼樂觀 ,很少有人知道他的病那麼嚴重 ,甚至他最長久密切的合作者 、丹參多酚酸鹽粉針劑的共同發明人宣利江 ,也從未意識到王逸平的病如此沉重 。

  至今 ,宣利江都在後悔 ,在王逸平生前 ,有時會拿他「切除一米腸子」的事情與他開玩笑 ,甚至向他勸酒 ,「現在想來 ,這些無意的玩笑 ,有多深地刺痛着他的心底 !」

  從1993年明確知道得病 ,到完成自我心理調節 ,王逸平無疑經歷了人生中最重大的一次心靈涅槃——他要按下生命的快進鍵 ,從病魔手中爭奪更多的有效時間 ,完成自己心中「研製出原創好藥 ,造福全世界患者」的願望 。

  時日無多 ,不可浪費 。洞穿名利的迷霧 ,本就善良而正直的王逸平 ,從此更是無比通透澄澈——要做全世界醫生處方時的首選藥 。

  每一個實驗步驟必須反覆確認 ,不可有偏差 。眼前的每一點糊弄 ,都有可能在未來導致新藥研發的夭折 ,哪怕能夠亡羊補牢 ,也會付出更大代價 。這不值得 !

  課題組的同事都知道 ,別看王逸平平時溫文爾雅 ,哪怕實驗失敗也不會責怪學生和工作人員 ,可有一件事必定會激怒他 ,那就是做實驗的時候不仔細 。他的博士生李惠惠清楚地記得 ,有一次聽到王逸平大吼 :「怎麼可以這樣 !」因為實驗員弄錯了兩組動物的給藥 。

  王逸平對學生說 ,新藥研發的路上充滿挫折 ,隨時要有「再戰一個回合」的勇氣 ,也要有「十年磨一劍」的耐心 。

  丹參多酚酸鹽粉針劑臨床Ⅱ期試驗時 ,他主動要求增加連國家藥審規定都沒有的運動平板試驗 。這可是要讓病人在運動中測試藥效 ,一旦出現死亡病例 ,新藥就將被「一票否決」 。當時在國內新藥臨床試驗中尚無先例 。可王逸平堅持要做 ,因為如果可以通過試驗 ,將使丹參多酚酸鹽獲得更高的可靠性 。

  至今 ,藥物所高級實驗師趙晶還用着王逸平指導她的實驗鼠分組方式 ,因為那樣可以使藥效實驗數據收集更加有效 。在她記憶中 ,王逸平從不在意物質享受 。一件夾克衫可以穿十幾年;別人都換智能手機了 ,他還在用那部按鍵數字已模糊不清的諾基亞;一輛車開了好多年 ,內飾頂篷都掉下來了 ,還不捨得買新車 。

  他一年可以有360天在工作 ,全部心思都放在新藥研製上 。

  將還在研發的新藥推上市 ,是對他最好的紀念

  病程記錄 :2015年10月1日

  「9月初有多次出現痙攣性腹痛 ,持續時間較長 ,尤其會出現在餐後……9月中旬會出現持續性的陣痛(隱痛) ,腹部出現腸型 ,大便會2-3天/次 ,懷疑有不完全性腸梗阻 。」

  在這生命的最後九年中 ,「腹痛」「腹瀉」「便血」等字眼越來越頻繁地出現在王逸平日記中 。王逸平不斷調整自己的用藥 ,症狀出現 、改善 、消失 ,又出現……他與病魔的賽跑接近白熱化 ,他想為新藥研發爭取更多的時間 。

  2010年6月 ,王逸平與同事沈建華研究員一同去德國參加學術會議 ,剛到目的地就突發劇烈腹痛 。那些天 ,他在日記中記錄「有肉眼(可見)血尿 ,晚間腰酸 、腹痛」 。

  為了緩解疼痛 ,王逸平將自己泡在賓館房間的浴缸中 ,讓熱水緩解難以忍受的痛楚 ,一天要泡上四五回 。待到回程那天 ,他連路也走不動 ,是幾個同事將他架上了航班 。

  回到上海之後 ,王逸平就在辦公室冰箱裏備上了應急的止痛針 。「如果再痛 ,我就給自己『啪』地來上一針 ,就不怕了 !」王逸平說這話時 ,臉上那種輕鬆的表情 ,讓沈建華實在難以將他和德國犯病時那個虛弱的人聯繫在一起 。

  或許 ,那是因為王逸平找到了應對病魔折磨的方法 ,雖然只是應急 ,卻也令他像個孩子那樣歡欣不已 。

  然而 ,就在今年4月11日的下午 ,王逸平再次關上辦公室的門 ,準備為自己注射止痛針 。可那一針急救藥終究沒能再次幫他渡過難關 。當同事打開他辦公室的門 ,王逸平已經永遠地離開了 。

  硫酸舒欣啶臨床二期剛出結果 、丹參多酚酸鹽改成口服製劑才露曙光 、上海市新藥創製藥效與評價平台二期啟動不久……當生命的沙漏最後一點漏盡時 ,王逸平的心愿卻還未竟 。

  在王逸平追悼會的那天 ,有700多人自發趕到 ,送他最後一程 。為這位傑出的中藥現代化奮進者 ,為這位踏實而可靠的合作者 ,更為這位可敬可愛的人 。

  王逸平去世半年之後 ,宣利江再次走進他生前的辦公室 。「此前都不敢再來這裏 ,甚至看到他的照片都忍不住挪開目光 。」他說 ,告慰王逸平最好的方式 ,就是將他尚未完成的新藥繼續認真做下去 ,直到真正完成 。

 

  >>> 文匯短評

  為創新「與生命賽跑」是他一生的生動寫照

  「再給我十年 ,我還能做出兩個新藥 !」我國中藥現代化的奮進者 、尊龙凯时 - 人生就是搏!王逸平研究員去世已有數月 。隨着他的事跡不斷傳播 、他的精神為更多人所知 ,人們對他的思念與尊敬日益深重 。

  55年的生命 ,有25年在與病魔抗衡 。可王逸平並不怨天尤人 ,更沒有愁雲籠罩 ,反而在忍受常人無法想像的病痛中 ,與生命賽跑 ,完成了我國首個安全 、有效 、質量穩定的中藥原創新藥丹參多酚酸鹽粉針劑的研發 。這對很多藥物研發者來說 ,已經是窮盡畢生精力也難以達到的成就 ,可王逸平為了研發出更多新藥 ,造福患者 ,仍在新藥研發之路上不斷奔跑前行 ,直到生命的最後一刻 ,倒在自己的辦公室里 。

  若無良藥 ,難有名醫 。在王逸平身上 ,我們感受到他那為了人民健康而矢志創新 、獻身科學 、以身許國的高尚情懷 。

  他從研究生開始棄醫從藥 ,將「做全球醫生首選的處方藥」作為自己的人生理想 。新藥研發風險高 、投入大 ,十幾年的研發過程可謂「九死一生」 。但王逸平不畏艱險 ,勇於擔當 ,克服絕症所帶來的身體上的極大痛苦 ,用13年研製成功惠及千萬生命的藥物 。這份情懷飽含着一名科學家對祖國和人民至深至誠的熱愛 。

  王逸平曾說 :「新藥研發領域 ,沒有單打獨鬥的孤膽英雄 。」從他身上 ,我們領悟到淡泊名利 、堅韌執著 、只爭朝夕的崇高境界 。習近平總書記在今年5月的兩院院士大會上說 ,我們的很多院士都是「干驚天動地事 ,做隱姓埋名人」的民族英雄 。這句話同樣是王逸平一生的生動寫照 。他從不計較名利得失 ,無私地與所有人合作;他從不熱衷於發表論文 、不謀求各類榮譽和頭銜 ,將「出新藥」作為自己科研的目標;他不斷鼓勵自己 、學生和同事不懼挫折 ,隨時為新藥「再戰一個回合」 。他為祖國科研而奮鬥獻身的勇氣 、恆心和毅力 ,值得更多年輕人學習 。

  「亦余心之所善兮 ,雖九死其猶未悔 。」在王逸平身上 ,我們看到了一名基層黨員不忘初心 、牢記使命 、永遠奮鬥的赤誠之心 。習近平總書記近日在上海考察時強調 ,在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關鍵時刻 ,要增強科技創新的緊迫感和使命感 ,把科技創新擺到更加重要位置 ,踢好「臨門一腳」 。新藥研發是張江科學城的一個重要創新方向 ,王逸平幾十年如一日 ,帶領團隊與同行精誠合作 ,為研製新藥嘔心瀝血 、忘我奉獻 ,用生命踐行了總書記對上海 、對科研人員的殷殷囑託 。

  人民有信仰 ,民族有希望 ,國家有力量 。我們的時代需要王逸平這種獻身科學 、堅韌不拔 、追求卓越的科學精神 ,需要他那份甘於寂寞 、淡泊名利 、無私奉獻的高尚情操 。希望他的事跡在更多人中廣為傳頌 ,但願他的精神感召更多人共赴新時代的偉大新征程 ,奮力書寫改革發展的宏偉篇章 ,為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注入一股澎湃不息的精神動力 。

  作者 :許琦敏

  責任編輯 :李勤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