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日報】為創新藥終生奮鬥的「戰士」丨時代楷模

  張伊琳 科技日報記者 王春

  「我期待研製出全世界臨床醫生首選的新藥 。」這是中科院上海藥物所研究員王逸平一生的信念 、不變的初心 。他30歲被診斷為克羅恩病 ,切除了1米多小腸 ,在與病魔抗爭的25年中 ,他承受了身體上巨大的痛苦 ,卻始終沒有放慢研發新藥的步伐 。

  在今年4月的一天 ,疼痛再次襲來 。與往常一樣 ,他以為自己在沙發上靠一靠就會好 ,然而這一次他再也沒能醒來 。他甚至還來不及對他深愛的家人 、親密的同事和親愛的學生打一聲招呼 ,沙發前的茶几上 ,還留着他給自己治病的止痛針 。

  王逸平 ,他不是藥神 ,是一位長期受病痛折磨卻一直為「新藥夢」而奮鬥的「戰士」 ,在工作崗位上堅守到了最後一刻 。

  這位年僅55歲的科學家 ,無怨無悔地將生命燃燒在中國新藥研發的艱難征程中 。他對於科學事業的執着追求 、創新為民的家國情懷 ,將永遠鐫刻在中國科學家的精神豐碑上 。

  病魔難擋「新藥夢」

  心腦血管疾病是一種嚴重威脅人類 ,特別是50歲以上中老年人健康的常見病 。而丹參作為中國的傳統藥用植物 ,廣泛應用於臨床治療心血管疾病 。

  中藥丹參的有效成分研究和藥物研製 ,是王逸平最重要的科研成果之一 。1992年 ,丹參多酚酸鹽立項 ,1994年開展藥理學研究 。當時剛剛成為上海藥物所最年輕課題組組長的王逸平 ,在無數次實驗之後闡明了丹參乙酸鎂及其多酚酸鹽類化合物的綜合藥理作用 ,由此提出了以丹參乙酸鎂為核心來研製丹參新製劑的創新設想 。

  在此後的10多年裏 ,王逸平帶領團隊刻苦鑽研 ,提出了以丹參乙酸鎂為質量控制標準來研製丹參多酚酸鹽粉針劑的方向 。最終的臨床使用證明 ,丹參多酚酸鹽粉針劑可治療冠心病 、心絞痛等疾病 ,臨床療效顯著 。2005年 ,丹參多酚酸鹽獲得新藥證書並成功上市 。他領銜研製的丹參多酚酸鹽粉針劑 ,已在全國5000多家醫院臨床應用 ,1500多萬患者受益 ,累計銷售額突破200億元 ,成為我國中藥現代化研究的典範 。

  「丹參把我們緊緊綁在一起 ,如同父母一起把孩子培養長大 。」現為上海藥物所研究員的宣利江常懷念他們一起共事的時光 ,「整個過程中 ,每個環節都曾經犯錯 ,但我們卻沒有為此爭吵 ,而是共同來解決各種各樣的難題 。」

  然而 ,當時很少有人知道 ,平時喜歡講些俏皮話 、臉上常常帶着笑容 、被同事們叫做「開心果」的王逸平 ,幾乎是在1993年開始丹參研究的同時 ,就患上了不治之症 。

  這種自身免疫疾病反覆發作 ,無法治癒 。當病痛來襲時 ,會產生腹部劇痛 、便血 ,讓人無力行動 ,甚至是昏迷 。學醫出身的王逸平非常清楚這種疾病只會不斷惡化 ,他選擇與病魔賽跑 ,希望能跑贏時間 ,加快推進手中正在研究的兩個新藥 。他在辦公室準備了藥物和止痛針 ,當克羅恩病發作時 ,就自己打止痛針緩解症狀 。

  丹參多酚酸鹽新藥給王逸平帶來了榮譽 ,但他一直坦然處之 。「有一次我告訴他 ,每天有將近10萬病患在使用丹參多酚酸鹽 ,我才難得看到他臉上一絲小得意的笑容 。」宣利江說 。

 10年再做出兩個新藥來

  丹參多酚酸鹽粉針劑的研製成功獲得了國家科技發明二等獎 ,得到了諸多榮譽 ,還包括得到了中國科學院的傑出成就獎 。

  「王老師跟我們聊天時 ,從來不提他的成就 ,他的話題都着眼於現在或未來 ,比如我們現在做藥到了哪一步 ,我們將來還要做些什麼 。」課題組成員趙晶說起了她眼中的王老師 。

  「不以物喜 ,不以己悲 。」王逸平淡泊名利 ,在巨大的成功面前從未停止過自己研究新藥的步伐 。

  選擇了新藥研究 ,就是選擇了與科學長跑 。丹參多酚酸鹽研究成功後 ,王逸平並沒有停步 。他還有抗心律失常一類新藥「硫酸舒欣啶」的藥理學研究在同步開展 ,該藥的研發歷時20多年 。目前 ,該藥物獲得多國發明專利授權 ,已完成Ⅱ期臨床試驗 。他領導團隊構建的心血管藥物研發平台體系 ,為全國藥物研發企業完成了50多個新藥項目的臨床前藥效學評價 ,為企業的科技創新提供了強有力的技術支撐 。

  以身許家國 ,畢生新藥夢 。口服藥劑難以吸收是中外科學家一直在攻克的難題之一 ,就在他去世的前幾天 ,他還向上海藥物所丁健院士興奮地說起研究有了新進展 ,可是他再也沒能站在實驗室內 。   

  為了新藥夢想 ,王逸平耐住了長達10多年探索的寂寞 ,更擋住了其間各種各樣的誘惑 。「為了獲得丹參多酚酸鹽臨床療效數據 ,他甚至自己以身試藥 。王老師曾說 ,一個好藥 ,一個安全可靠的藥 ,你會敢用到自己身上 。」徐匯區中心醫院實驗室主任李水軍動情地回憶 。他曾是王逸平從事臨床研究長期的合作者 ,也是王老師的學生 。

  隨着發病頻率越來越高 ,間隔時間越來越短 ,有同事勸他使用生物製劑 。王逸平不肯 ,因為一旦生物製劑都無能為力時就再沒有別的辦法了 ,他選擇加倍量服用激素藥物 。「現在正是科研的最好時間 ,我至少還能工作10年 ,想再做出兩個新藥 。」王逸平對妻子說 。

  「逸平 ,假如有來生 ,我們還一起做同事 ,但希望你沒有病痛的折磨;假如有來生 ,我們還一起做新藥 ,讓更多的病患解除病痛 。」上海藥物所所長 、中科院院士蔣華良道出了同仁們的心聲 ,「做科研就是要做驚天動地事 ,做隱姓埋名人 。我想 ,治病救人就是驚天動地的大事 。」

 

  為民創新藥 以身報家國

  科技日報評論員

  王逸平走後的7個月 ,學生和同事們對他的思念未曾消減 ,他的故事不僅永存在他為之奮鬥一生的地方 ,更經人們自發傳頌 ,走向了全中國 。他在那些熱愛科學的年輕人心中燃起了一團火 ,激勵更多人成為像他一樣的「鬥士」 ,在科技創新的道路上堅持 、再堅持 ,在人生的道路上心懷家國 、造福於民 。

  王逸平倒在他的辦公室里 。從30歲那年被查出無法治癒的頑疾 ,他已與病魔纏鬥了25年 。然而 ,身體上的痛苦並沒能擊垮他——他率領團隊研發的現代中藥丹參多酚酸鹽在全國5000多家醫院臨床應用 ,1500多萬患者受益 。他構建的心血管藥物研發平台體系 ,為全國藥物研發企業完成50餘個新藥項目的臨床前藥效學評價 。直到去世時 ,他還有多個新藥 ,正在有條不紊地推進研究 。

  「干驚天動地事 ,做隱姓埋名人」 ,王逸平是我國科研工作者最傑出的代表 。王逸平被周圍人稱為「鬥士」 ,心繫天下 、科研報國的家國情懷貫穿他的一生 。新藥創製難是全世界公認的 ,我國的新藥研發創製工作相對薄弱也是不爭的事實 。研製安全 、有效 、質量可控的新藥 ,造福病患 ,是王逸平畢生的信念 。正因為這一信念 ,他比誰都着急 、比誰都拚命 。

  他本來學醫 ,意識到我國藥物研製的問題又投身新藥創製 ,這一生他始終把個人追求融入為黨和人民事業不懈奮鬥之中 ,把時間精力用到祖國和人民最需要的地方 。

  王逸平走了 ,他的精神仍在 。

  我們欽佩他以頑強的意志品質與疾病抗爭 ,與時間賽跑的奮鬥精神 。在25年的時間裏 ,即便飽受病痛折磨 ,也從未有一日放棄科研 ,從未鬆懈為人民創新藥的決心 。

  我們敬重他淡泊名利 ,一生做好一件事的堅守 。王逸平始終堅持共產黨員的本色 。他用自己的一生踐行了鞠躬盡瘁為民做藥的誓言 ,卻不計回報不思名利 ,將榮譽和成績歸功於集體和團隊 。

  我們感念他做出一流的科研成果 ,造福了上千萬的患者 ,為我國中醫現代化發展作出的重要貢獻 。更要學習他獻身新藥創製 ,以自己在科研上的不懈努力報效國家的科學家情懷 。

  「家國天下」 ,往大了說是豪情萬丈 ,往小了說是責任 、擔當 ,但具體到每一個人身上是一份份工作 、一股股微小的力量以及日復一日的堅守 。

  王逸平的事跡激勵着他的同行在我國新藥研發事業上取得新的突破;激勵全國廣大科技工作者執着追求 、矢志創新 ,在建設世界科技強國偉大征程中作出應有貢獻 。

  涓涓細流才能匯成江河 ,國家的富強需要更多「王逸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