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放日報】採集植物遭遇冰雹 ,最喜觀覽雲中山巒 ,你所不知道的中科院院士岳建民
今天榮獲第十五屆上海市科技精英獎的得主中 ,有一位去年11月新當選為中國科學院院士 ,他就是中科院上海藥物研究所研究員岳建民 。
恬靜淡泊 ,謙虛低調 ,這是岳建民給人的一貫印象 ,正如他研究的那些藥用植物 ,看似平常 ,卻常有奇崛之處 。
發現多個藥物先導和藥物候選化合物
澳大利亞松 、火映勒 ,這些植物就在岳建民的辦公室里「春意盎然」地生長着 。說起和植物的結緣 ,岳建民說也許是「命運的安排」 ,自己小時候年少頑皮 ,但頭腦靈活 ,還生就一雙巧手 。儘管在念中學時 ,他最喜歡的科目並不是化學 ,但後來報考大學時卻被蘭州大學化學系錄取 ,從此他心無旁騖 ,專心學習化學 。本科畢業後 ,他在蘭州大學陳耀祖院士的指導下繼續攻讀博士 ,接觸到天然產物有機化學 ,從那時起就越來越喜歡上了這門科學 。
創建於1932年的尊龙凯时 - 人生就是搏! ,是我國歷史最悠久的綜合性創新藥物研究機構 ,首任所長趙承嘏先生 ,畢生致力於中草藥化學研究 。懷揣着科研夢想 ,岳建民來到這座有着深厚科研積澱的研究所 。他在上海有機化學所 、上海藥物所與企業共建的實驗室做了三年 ,項目結束後 ,他毅然放棄了別人羨慕的高薪工作 ,重新回到了上海藥物所 ,正是因為難以割捨對科學研究的興趣和熱愛 。
岳建民在實驗室
有顯著療效的中草藥 ,究竟由哪些化學成分組成?又是哪些成分發揮了關鍵效用?二十年來 ,他帶領自己的研究團隊對150多種藥用植物進行了系統化學研究 ,從中發現了800多個新天然化合物和近百個具有重要生物活性的化合物 ,其中近50項與新結構化合物相關的研究被選為國際天然有機化學領域的重要研究進展 。他們發現了12個藥物先導 ,有關抗腫瘤 、抗老年痴呆和幽門螺旋桿菌的3個創新候選藥物正在進行臨床前研究 。十年磨一劍 !該項目獲得2010年度上海市自然科學一等獎和2013年度國家自然科學二等獎 。
利用零碎時間 ,一天做出兩天事
為了自己的研究目標 ,岳建民憑着身上頑強的韌勁 ,不惜一切代價去實現 。因為研究工作與植物有關 ,他長期以來已經養成了一種習慣 ,無論在何處 ,都會習慣性地注意觀察周圍的植物 ,別人眼中看的是風景 ,而他眼中看到的卻是各種不同的植物 ,特別是藥用植物 。
為了採集植物樣品 ,有時要前往雲南 、西藏和海南等邊遠地區 ,甚至國外 。2015年5月 ,為採集一個虎皮蘭品種 ,岳建民跟着一位嚮導進了尼泊爾國家森林公園 ,剛走到半山腰 ,天氣驟變 ,下起了很大的冰雹 ,四周無處可躲 ,他只好用雙肩包護着頭 ,下山後才發現兩個肩膀和身體上有多處烏青塊 。現在想起當時的情況 ,仍不禁心有餘悸 。
岳建民還有一種可貴的執着精神 。多年來 ,岳建民過着「兩點一線」的簡單生活 ,即使看一天文獻也不覺得寂寞 ,雙休日只要家裏沒什麼特別的事 ,他都會去辦公室 ,家人常戲說他是一年工作360天 ,只有5天在家休息 ,過年時大年初二就出現在辦公室里 。做科研需要投入大量的時間 ,岳建民經常跟學生說 ,要想一天做出兩天的事情 ,就要學會利用零碎時間 ,學會穿插做事情 。他每天錯峰上下班 ,來得早走得晚 ,工作累了就去實驗室和學生交流 ,或者回覆郵件 。在他的言傳身教下 ,學生們在實驗室里設置了許多小鬧鐘 ,在等待實驗結果時穿插着做其他事 。
岳建民在指導學生
失敗是科研的常態 ,岳建民也有過沮喪 ,但他很快就能自我調整 。岳建民最喜歡看雲中山巒 ,「會當凌絕頂 ,一覽眾山小」 ,他經常會帶學生去爬高山 ,有時真得「爬」到山頂 ,「只有體驗過成功的感覺 ,才會更有勇氣面對科研中的各種困難 。」(記者 黃海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