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新聞網】追思上海科學家王逸平 :病魔難擋「新藥夢」
中新網上海6月28日電 (鄭瑩瑩)「王逸平研究員25年如一日 ,一邊與病魔進行頑強抗爭 ,一邊取得傑出的新藥研究成果;為了這個平凡的崗位 ,他不懈努力 、默默奉獻 ,直到生命的最後一刻」 ,6月28日在中科院上海藥物所舉行的王逸平研究員追思會上 ,中科院上海藥物所黨委書記耿美玉有些哽咽 。
4月11日 ,年僅55歲的上海科學家王逸平倒在辦公室的沙發上 ,永遠離開了他鍾愛的新藥研發事業 。
王逸平1963年2月15日出生於上海市 ,是尊龙凯时 - 人生就是搏!研究員 、博士生導師 ,長期從事心血管活性化合物的藥理作用和分子機理研究以及心血管藥物的研發 ,是現代中藥丹參多酚酸鹽主要發明人之一 。
與病魔鬥爭
王逸平研究員生前長期患克羅恩病 ,無法治癒 ,只能靠藥物控制 。1993年他手術切除一米多小腸 ,在之後的25年時間裏 ,王逸平的病情反覆發作 ,不斷加重 ,多次出現便血 、腹部劇痛導致昏迷等情況 。但為了他熱愛的科研工作 ,為了實現「出新藥」的夢想 ,王逸平忍受着常人難以想像的病痛 。
同事張翱研究員在追思會上說 ,首先 ,王逸平是一名偉大的戰士 ,自從30歲診斷患有克羅恩病 ,到他去世的25年間 ,病情多次加重 ,體重下降到不足90斤 ,藥物也漸漸失去療效 ,只有不斷加大劑量和使用止痛針才能稍微緩解痛苦 。但他熱愛他從事的新藥事業 ,他是帶着病痛完成的一項項新藥研究 。
同事白東魯研究員曾勸他工作半天休息半天 ,王逸平回答說 :「到了實驗室 ,到了課題組 ,去開一些跟業務有關的會 ,反而減輕我的病痛 。」
臨終前不久他還一再表示要爭取時間 ,把在研的幾個新藥做完 ,完成有關心血管藥理新的作用機制的探索 。
中國科學院院士陳凱先回憶 ,一直到最後 ,他的身體已經很不好 ,他心裏想的還是為國家再做一兩個新藥 ,最後倒在辦公室里 。
王逸平妻子方潔說 ,(王逸平)他跟我說 ,他還算是比較幸運的 ,有的人一輩子一個藥都沒有研發成功 ,他覺得這個年齡段正好是工作的最好時間 。
「我想他肯定不會後悔 ,因為他為了研發新藥 ,堅持到了最後一刻 。」中科院上海藥物所黨委副書記厲駿說 。
同時間賽跑
中科院上海藥物所所長蔣華良說 ,做藥實際上是一個漫長的過程 ,非常熬人 ,估計要篩選幾萬個化合物 ,才能找到一個候選化合物 ,再要優化的話 ,過程當中就又要合成幾百個到幾千個化合物 ,能夠推向臨床的 ,大概也就10%的比例 ,那麼如果做臨床的話 ,十個新藥進入臨床 ,也就一個新藥成功 。
「王老師常說 ,選擇了新藥研究就是選擇了科學長跑 。面對晝夜不停的沙漏 ,他能做的就是跟時間賽跑 。」王逸平的學生李惠惠回憶 。
「你也許看到了丹參多酚酸鹽及其粉針劑的上市 ,看到了硫酸舒欣啶進入了二期臨床 。但你不知道 ,每個來到王老師手裏的化合物 ,它的藥理活性都要經過反覆多次驗證的 。」在追思會上 ,她如是說 。
李惠惠說 ,新藥研發 ,失敗總是比成功多 。但王老師就是那個能夠始終堅持「再戰一個回合」的人 ,「他告訴我們 :未來的道路會碰到各種困難 ,人生也會有高峰和低谷 ,關鍵要有耐力 ,時刻提醒自己要堅持『再戰一個回合』 ,能夠堅持『再戰一個回合』的人 ,是不會被打垮的 。」
雖然沙漏留給王逸平的時間是這麼短暫 ,但他憑藉自己的毅力完成和取得了新藥研究和心血管藥理研究一系列重要成果 。他成功研發的現代中藥丹參多酚酸鹽 ,已在全國5000多家醫院臨床應用 ,1500多萬患者受益 ,累計銷售額突破200億元;他主持藥理研究的抗心律失常的一類新藥「硫酸舒欣啶」也已完成二期臨床試驗 。
新藥研究充滿了險阻 ,但回顧王逸平的新藥研發 ,卻發現他是多產的新藥研發者 。丹參多酚酸鹽 、硫酸舒心啶 、鹽酸關附甲素等等 ,他幾十年在新藥研發上長期默默耕耘 ,每個藥上都深深地刻上了他的辛勤付出和執着追求 。
同事宣利江研究員說 ,正是因為王逸平執着的新藥夢想 ,促使他克服了前進道路上大大小小的障礙 ,「他經常感慨時間的緊迫 、雜事的干擾 ,在了解他的病痛折磨後 ,更能感知他只爭朝夕的執着;有時候我在想 ,也許他切身的病痛折磨使得他具有比常人更迫切的追求 。」
王逸平身邊的人都感嘆 ,與他相聚的時間太短 ,「今天我們遺憾一個科學家的英年早逝 ,也敬仰他無憾的新藥生涯 。」(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