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匯報】用現代科學「嘗」百草尋新藥
岳建民長年堅持不輟 ,在傳統藥用植物中探尋科學基礎的來龍去脈
用現代科學「嘗」百草尋新藥
岳建民院士在實驗室
■創新感言
創新是科學研究的靈魂和動力 ,在追求科技創新的道路上 ,「路漫漫其修遠兮 ,吾將上下而求索」 。天然有機化學研究的最終目標是物盡其用 ,並提高人類的生活和健康質量 。作為一名科學家 ,找到自己喜歡的領域 ,任憑人生峰迴路轉 ,都沒有什麼力量可以讓我離開和放棄 。
■本報首席記者 許琦敏
本科考入蘭州大學化學系 ,一路讀到博士畢業;碩士階段開始接觸天然產物研究 ,「沉迷」至今———「抱歉 ,我的經歷太平淡 ,實在沒什麼可說 。」浦東張江 ,下午陽光溫煦 ,在尊龙凯时 - 人生就是搏!的辦公室里 ,岳建民對記者淡淡一笑 。
實際上 ,岳建民的團隊已是國際天然有機化學領域最具影響的著名小組之一 。他有近50個天然分子的研究被該領域評為重要進展 ,是近十多年來國際研究入選最多者;8項研究被該領域作為「突破性新聞」報道;系列重要分子被國內外著名學者作為全合成等研究的目標分子 ,產生了大量後續研究論文 ,促進了相關學科的發展 。
如此科研人生 ,怎會「沒什麼可說」?
「嘗」百草里藏着太多驚喜
天然產物 ,就是自然界植物自己產生的各色化學分子 。「大自然的神奇遠超人類的智慧 ,在傳統藥用植物中 ,總是蘊藏着令人耳目一新的驚喜 。」提到天然產物 ,岳建民頓時現出溫柔和欣喜的神色 ,仿佛面對自己的兒女 ,「那些意想不到的新穎結構 ,往往就是植物產生藥效的物質基礎 。」
常用傳統中藥高良姜里有種活性物質 ,不僅能根除幽門螺旋桿菌 ,還能促進胃潰瘍創面癒合;中藥土槿皮中的土槿皮乙酸有抑制腫瘤新生血管生長的作用;俗稱「四塊瓦」的金粟蘭屬植物分離出的化合物有極強抗瘧作用……研究越多 ,岳建民越覺得中草藥是一個寶庫 ,為了從中發現更多寶藏 ,他上青藏高原采雪蓮 、進熱帶雨林尋找當地民間藥用植物 ,收集齊了幾乎所有品種的虎皮楠屬 、楝科 、金粟蘭科等植物 。
在他的實驗室里 ,不少儀器都是用來「嘗」百草的 。岳建民說 ,這些儀器非常靈敏 ,能探測到我們肉眼看不到的分子結構 。「一棵植物中 ,往往有幾百種化合物 ,每種化合物說不定都有一群長相類似的『親戚』 ,要從中挑出結構新穎和最具活性的那個 ,真不容易!」他說 ,好在團隊成員都很優秀 ,經常「抱得新穎結構活性化合物歸」 。
發現活性化合物還只是第一步 ,接下來還要使它活性更強 、毒性更低;為了獲得大量樣品研發藥物 ,往往還要對化合物進行全合成……「從天然產物到臨床藥物 ,需要多學科合作 ,我只是在源頭跨出了第一步 。」岳建民說 ,能發現藥物先導和藥物候選 ,就很高興了 。
找到真正想做的事 ,再也不放棄
雖然自稱經歷平淡 ,岳建民其實也曾兜兜轉轉 ,努力過出國 ,也去過企業 ,不過他最終想透了一件事 :他最喜歡的 ,是實現自己的科研想法 。於是 ,他放棄外企的高薪 ,來到藥物所 ,繼續他的天然產物研究 。
1999年剛到藥物所時 ,沒有好的實驗儀器設備 ,也沒有得力的助手 ,岳建民白手起家 。他原先的外企上司來看他 ,發現他在當時艱難的科研條件下 ,仍然十分熱愛自己的研究 ,感動之下 ,便給了岳建民一筆數目可觀的經費 ,開展為期三年的合作 。「就靠這第一筆經費 ,我裝備了實驗室 ,開始招助手和研究生 。第二年我申請到了傑青 ,終於可以安心做科研了!」岳建民說 。
但是 ,回望來路 ,岳建民說 :「如果沒有這第一筆經費 ,我還是會堅持 。因為找到真正想做的事 ,就再也離不開了 。即使有別的機會 ,也不會動搖 。」
除了從中草藥中不斷發現驚喜 ,每當自己的研究成果發表 ,引來大批同行關注和跟蹤 ,也讓岳建民分外有成就感 。
2012年 ,一位法國同行發表了一篇有關三尖杉屬植物化學成分研究的綜述 ,涉及抗腫瘤的三尖杉降二萜的生源合成路線 ,該路線從純化學的角度看似合情合理 ,但岳建民卻發現其關鍵中間體不符合生源規則 ,且無C20原型二萜的支持 。
原來 ,早在幾年前 ,他就開始關注三尖杉屬植物化學成分的研究 ,並查閱了大量資料 ,因此同行的文章使他迅速開展研究 ,用數年時間完成了一系列成體系的重要研究 ,並得到國際認可 。去年 ,研究結果發表後 ,法國同行發來賀信 :「看來你的生源路線是對的 ,祝賀漂亮的工作!」
好老師影響一生科研路
回首科研道路 ,岳建民最感激蘭州大學化學系的恩師們 。「他們猶如默默無聞的園丁 ,平凡而神聖 ,以深厚的化學功底 、精彩的教學 ,盡心盡力地培養了一屆又一屆的學生 ,為我的科研生涯打下了紮實的基礎 ,更使我們這些蘭大化學人在各行各業中都發揮着自己的專長 ,為祖國的繁榮發展貢獻着自己的力量 。」他認為 ,「會教課的好老師 ,有時比會做科研的教授更能影響學生 。」
岳建民最難忘的 ,是他的碩士生 、博士生導師陳耀祖先生 。他說 :「先生從來沒什麼豪言壯語 ,可一言一行總有一種啟示和力量 ,讓我不知不覺就喜歡上了天然有機化學 。雖然他已經離開我們十幾個年頭 ,但他廣博精深的專業知識 ,以及對科學問題的把握和鑑賞水平對我影響都很深刻 。還記得先生給我修改論文時 ,總是很細緻 ,一邊改 ,一邊給我講其中的道理 ,科研的品味 ,還有各種掌故 ,這些都培養了我日後獨立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
現在 ,岳建民給學生改論文時 ,也繼承了這種方式 。平時 ,只要不出差 ,他總待在實驗室 ,和學生聊聊 ,及時了解他們碰到的問題 ,探討解決方案 ,給學生信心 。
在獲得博士學位後 ,岳建民又來到中國科學院昆明植物研究所從事博士後研究 ,合作導師為孫漢董院士 。「孫老師在工作中兢兢業業 、一絲不苟 、堅持不懈 ,為我以後的研究工作樹立了榜樣 。」他說 ,「雖然兩位老師的風格有所不同 ,但他們的言傳身教給了我努力奮進的正能量 。」
岳建民的想法很簡單 ,做喜歡的事 ,一直堅持下去 ,不離不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