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匯報】激烈學術競爭 ,六年不曾懈怠
上海張江數個課題組解析出多個B類GPCR精細結構 ,研究成果在《自然》系列雜誌密集發表走在世界前沿
激烈學術競爭 ,六年不曾懈怠
本報訊(首席記者許琦敏)從昨晚17時到今天凌晨1時 ,中科院上海藥物研究所 、上海科技大學 、復旦大學藥學院的科學家連續在《自然》和《自然·通訊》上發表了三篇G蛋白偶聯受體(GPCR)研究論文 。重量級的研究成果 ,顯示出上海作為世界三大GPCR研究中心之一的強勁科研實力 。從昨天的新聞發佈會上 ,記者獲悉 ,這是一場長達六年之久的激烈學術競爭 ,最終使張江走在了GPCR研究領域的世界前沿 。
GPCR是人體內最大的一個蛋白質家族 ,有826個成員 ,在各種生命活動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人們的嗅覺 、味覺 ,甚至一見鍾情 ,都與這類蛋白有關 。它具有非常奇特的結構——如針腳般在細胞膜上來回跨越七次 。由於結構複雜 ,科學家一直到近年才找到結晶方法 ,解開了它的三維結構之謎 。在這個蛋白質家族中 ,有A 、B 、C 、F四類 ,其中A類「體型」最小 ,所以首先被解析出結構 ,而B類分子更龐大 、結構更複雜 ,直到2013年才解析出了第一個跨膜區的結構 。
B類GPCR中的許多成員均被認為是潛在的藥物靶點 ,可用於治療代謝性疾病 、心血管疾病 、偏頭痛和骨質疏鬆症等疾病 。作為新藥創製「國家隊」 ,中科院上海藥物研究所很早就開始關注並在GPCR研究領域進行佈局 。藥物所先後引進了世界結構生物學頂級科學家雷蒙德·斯蒂文斯及他的兩個學生——吳蓓麗和趙強 ,在搭建起研究平台的同時 ,開始了一場不敢有一刻懈怠的學術競爭 。
這幾年 ,吳蓓麗課題組在GPCR領域頻頻斬獲重要成果 ,這次在B類GPCR的研究上 ,再次領跑世界 。今天凌晨發表在《自然》上的成果 ,是全長胰高血糖素受體(GCGR)蛋白的晶體結構 ,其解像度高達3.0埃(1埃=0.1納米) 。這是中國科學家首次獲得B類GPCR蛋白的全長結構 ,儘管在不到一個月前 ,有國外科學家發佈了用冷凍電鏡獲得的B類GPCR蛋白全長結構 ,但精度只有約4埃 。這有什麼差別?上科大iHuman研究所副所長劉志傑說 ,4埃精度看蛋白質結構 ,看到的就像黑暗中的剪影 ,而3埃精度則可看清五官和四肢等細節 。只有看清細節 ,才對新藥創製有意義 。
同樣帶來驚喜的 ,還有胰高血糖素樣肽-1受體(GLP-1R) 。早在2007年 ,王明偉就為這個受體找到了全球首個小分子激動劑Boc5 ,如果成藥 ,將可替代已有的多肽藥物 ,給糖尿病患者帶來更多的便利 。可由於當時無法獲得GLP-1R的精細結構 ,成藥之路因坎坷重重而最終放棄 。當GLP-1R有可能解析時 ,王明偉課題組立刻全力投入 ,與iHuman研究所的兩位晶體學家——創始所長雷蒙德和副所長劉志傑聯手 ,突破了該受體蛋白難以穩定的瓶頸 ,終於見到了這個受體的「廬山真面目」 。有了精細結構 ,就為開發以此為靶標的新藥研發之途點亮了一座燈塔 。
與此同時 ,上科大iHuman研究所科研團隊及其合作者還在F型GPCR研究方面取得了突破——不僅解析了與基底細胞癌發生髮展相關的Smoothened(平滑)受體之全長結構 ,還發現了它的潛在藥物作用靶點——鉸鏈區 。論文發表在《自然·通訊》上 。
為何高水平成果會如此密集爆發?這源於這些科研團隊高效率的緊密合作——他們在三年前成立了GPCR研究國際聯盟 ,相互支援幫助 ,攻克難關 。過去六年 ,這群科學家已成功解析了11個GPCR的結構 ,在頂級學術期刊上發表了12篇研究論文 ,開發出4個相關候選藥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