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科技報】藥物 ,服務百姓才更有意義

藥物 ,服務百姓才更有意義

  ——記全國五一勞動獎章獲得者宣利江

  本報記者 戴麗昕

  2005年5月 ,丹參多酚酸鹽項目獲得國家食品藥品監督管理總局頒發的新藥證書和生產批件 。2006年上市後 ,連續6年以約100%的年增長率快速增長 ,目前已進入5000多家醫院 。以藥品零售價計算 ,累計銷售已突破200億元 ,惠及1000萬以上患者 。據IMS統計 ,該藥已進入中國醫院用藥Top10行列 ,是銷售增長最快的品種 。目前 ,該藥已進入2009和2016版國家基本醫保目錄 ,成為國家中藥保護品種 。丹參多酚酸鹽科研團隊的後續研究還在不斷深入 ,必將創造更大的社會經濟效益 ,造福數以千萬計的心腦血管疾病患者 。宣利江每每聽到自己研發的新藥所取得的成績 ,仍然心懷謹慎 ,感恩自己的幸運 。

  藥物研究是不能說「再見」的

  在現代醫學發達的時代 ,對於中藥的爭議一直不絕於耳 。在一次電視節目中涉及中醫藥的辯論 ,中醫代表方被人逼急了甚至說出了「中醫藥就是糊裏糊塗地把病治好了」的氣話 ,宣利江說 :「中醫藥的療效是事實 ,但的確也存在『模糊』的不足之處 。但是我就是要嘗試能不能把中藥說清楚 ,讓它不再處於爭端中 。」

  有人認為 ,新藥研究成果與製藥企業對接上 ,研究過程也就結束了 。事實證明並非如此 。即使有效成分的控制達到80%以上 ,對其他成分通過指紋圖譜等方式也進行了全面的控制 。對整個成分的可控率幾乎達到100% ,也不能讓宣利江放心 。

  科研團隊仍然每年對藥物的生產 、質量和臨床使用進行監督和優化 ,從而確保藥品的療效和安全性 。他曾經問合作夥伴王逸平研究員 :「至今為止的藥理學研究中 ,你使用了多少只實驗動物?有1萬隻嗎?」王逸平回答 :「也許不到10萬隻 。」宣利江說 :「現在每天有將近10萬個病患在使用丹參多酚酸鹽 ,數量非常大 ,所以藥物研究人員要時刻保持對藥物質量 、療效和安全性的敬畏心 。」宣利江認為 ,自己是幸運的 ,也許一名醫生一輩子治病救人也不能讓如此多患者受益 ,而他做到了 。

  「丹參多酚酸鹽及其粉針劑」項目已先後獲得2007年上海市技術發明一等獎以及 2011年國家技術發明二等獎 ,他和王逸平領銜的研究團隊於2013年獲得中國科學院傑出科技成就獎 。基於在該藥研究開發上的突出貢獻 ,宣利江2011年獲得中國藥學發展獎 , 2014年獲得談家楨生命科學產業化獎 ,並榮獲2010—2014年度「上海市先進工作者」稱號和2017年「全國五一勞動獎章」 。

  「新藥精神」 激勵砥礪前行

  「藥物研究最痛苦的就是要不斷地否定自己」 ,宣利江在採訪中感慨道 ,「藥物研究通常是被最小的困難絆倒的 。我們通常在確定研製一個新藥的時候往往是已經解決了最大的攻關難題 ,或者是已經能夠解決最大的阻礙 ,可是仍有很多小問題在 。如果不解決掉這些小問題就是隱患 ,以後數萬 、數十萬 、數百萬患者用了這樣的藥 ,小問題就會被放大 ,躲是躲不過去的 。因此 ,我們要不斷地否定自己 ,去經歷無數次實驗的挫折和研發失敗的過程 。」

  宣利江及其研究團隊 ,本着繼承傳統中藥精髓 ,遵循從傳統臨床經驗向現代循證依據跨越的研究理念 ,長期致力於中藥現代化研究及開發 ,獲得中藥二類新藥證書2項 、化藥3.1類1項 ,獲中國及美國專利授權3項 ,發表論文70餘篇 ,培養博士8名 、碩士6名 。丹參多酚酸鹽及其粉針劑是他20多年來致力於新藥技術開發和產業化的傑出成就 。該藥達到「成分明確 、質量可控 、機理清楚 、療效確切 、使用安全」的現代中藥要求 ,獲得中國和美國專利相關授權 ,是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現代中藥 ,被國家發改委列為中藥現代化示範工程 ,堪稱中藥現代化研究典範 。

  20多年來 ,宣利江潛心新藥研究 ,為了推進傳統中藥的研發創新和產業化而奉獻自己 ,以丹參多酚酸鹽新藥的成功研製實現了自己的「新藥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