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民周刊】中藥 ,不再神仙難辨 !
記者|陳 冰
中藥 ,「丸散膏丹 ,神仙難辨」 。
幾千年來 ,我們的老祖宗以自然之道實踐着「對症下藥」 。但這些混藏着植物的根莖葉 ,夾雜着動物皮毛以及各類礦物質的湯湯水水 、膏膏丸丸 ,暗藏玄機 、高深莫測 。
用現代醫學語言來說 ,就是——中藥的化學成分和作用機理非常模糊 。正是由於缺乏科學 、全面的中藥質量控制標準 ,中藥無法被世界廣泛接受 ,同時還受到日本 、韓國 、印度等傳統醫藥產品的衝擊 ,目前只佔國際草藥市場銷售份額的10% 。中藥要為世界接受 ,就要用世界語言表達 ,用現代科技給出科學證據 。
由首席科學家果德安領銜的上海藥物所中藥現代化研究團隊 ,基於「中藥標準主導國際標準制訂」戰略目標 ,建立了一系列被中國藥典和國際主流藥典採納的中藥質量標準及相關指導原則 。開闢了我國學者制定美國藥典和歐洲藥典中藥標準的先河 ,為中藥標準國際化做出了開拓性貢獻 。
2016年 ,果德安領銜的「國際化導向的中藥整體質量標準體系創建與應用」榮獲國家科學技術進步二等獎 。通過對「中藥整體質量標準體系」的創建 ,從生產的源頭 、生產過程 、上市產品各個環節實施了標準化生產控制 ,整體上更好地控制了中藥產品的質量 ,保證了臨床用藥安全 ,降低了用藥風險和成本 ,為企業近三年(2013-2015)新增銷售額近116億元 ,提高了中藥企業產品的國際競爭力 ,加速推動了中藥標準主要國際標準的進程 。
拓荒者的破冰之旅
2012年4月一個陽光明媚的春日 ,位於美國馬利蘭州的美國藥典委員會(USP)會議室傳出一陣熱烈的掌聲 ,中國學者果德安研究員提交的丹參藥材標準以全票通過了26個專家組成的USP食品補充劑及草藥專業委員會的最後評審程序 ,從而成為由中國學者制訂的 、第一個進入美國藥典的中藥標準 。繼而美國藥典會明確提出「將果德安團隊制定的丹參的標準作為今後中藥標準進入美國藥典的模板與典範」 。這是中藥國際化具有歷史意義的時刻 ,果德安團隊用現代科學技術鑿開了國際藥典的第一塊堅冰 。
時鐘撥回到4年前 。
2008年 ,中美在國家層面上簽訂了藥典合作備忘錄 。當時有140多個國家應用美國藥典藥品標準 ,該藥典在方法學上比較科學 、合理和嚴謹 ,利於甄別真偽優劣 。我國曾經向美國藥典委提交過4個中藥標準 ,分別是丹參 、葛根 、穿心蓮和積雪草 。美國藥典委員會說不符合要求 ,藥品控制的成分太單一 ,比如丹參只提供了主要成分丹參酮 ,其他成分如何控制並沒有提及 。
果德安團隊基於深厚的丹參研究基礎快速完成了丹參標準的修訂提交後獲得認可 ,然而 ,印度「悄無聲息」很快提交了穿心蓮和積雪草 ,獲得美國藥典委的認可 ,而我們制定的這兩個中藥標準沒有被採納 。這件事情 ,讓果德安和團隊一直「耿耿於懷」 ,制定標準才能掌握話語權 ,中藥標準應有中國學者制定 。果德安決定開展美國藥典標準的規則研究 。他從美國帶回比磚頭還要厚的美國藥典技術指南 ,帶領團隊一起攻關 。衝刺的3個月裏 ,大家一天只睡五六小時 ,技術指南也被翻得破舊 。
時鐘再往回撥4年 。
2004年 ,上海藥物所中藥現代化研究中心落戶張江的郭守敬路 。周邊荒蕪 ,一天看不到幾輛車 ,看不見幾個人 。2010年 ,中藥標準化技術國家工程實驗室搬到了更偏僻的海科路 。一到晚上 ,連個路燈都沒有 。如果加班做實驗 ,果德安和同事們只能啃方便麵 ,因為這裏只有藥物所孤零零的一幢樓 。
8年 ,中藥標準化技術國家工程實驗室漸成氣候 。8年墾荒闢地 ,中藥標準國際化的拓荒之旅終於啟程 。繼丹參標準以全票通過 ,進入美國藥典之後 ,靈芝 、三七 、五味子 、紅參 、薏苡仁等中國學者制定的9種中藥標準被美國藥典收錄 ,自此 ,再也沒有中藥的美國藥典標準被印度制定 。
在美國藥典的成功拓荒之後 ,歐洲藥典成為果德安團隊的下一個目標 。歐盟39個成員國均執行歐洲藥典藥品標準 。但是歐洲對中醫藥進入歐洲市場持相當謹慎的態度 ,歐盟規定2011年5月1日之後 ,未經註冊的中成藥不得在歐盟市場上銷售 。然而 ,到禁令截止的時間 ,沒有一個中成藥成功註冊 。直到2012年3月地奧心血康成功在荷蘭註冊 ,中藥國際化征程壁壘重重 、步履蹣跚 。
不利的情況還在於歐洲藥典專家委員會沒有來自成員國以外的專家 ,也不允許成員國以外的專家制定中藥標準 。果德安起初只是歐洲藥典委員會的觀察員 ,就連發言也受到限制 ,後來他在藥材來源 、質量控制指標 、驗證方法上提出了許多獨到見解 ,因此在2014年破例進入歐洲藥典委員會 。果德安也因此成為唯一在中國 、美國和歐洲藥典同時擔任藥典委員的學者 。
當時 ,一些難度比較大的中藥如附子標準已經做了快10年 ,仍然沒有頭緒 。果德安主動提出協助完成附子標準的起草工作 ,不到半年 ,帶領團隊交了一份漂亮答卷 ,獲得了歐洲藥典委全體專家認可 。正是一次次攻堅克難 ,果德安團隊陸續完成了鈎藤 、桔梗 、牛膝等十餘個歐洲藥典的中藥質量標準 。其中 ,鈎藤是中國學者獨立完成的第一個進入歐洲藥典的中藥標準 ,為更多中藥標準進入歐洲藥典標準起到了示範作用 。中藥國際化的破冰之旅又向前邁了一大步 。
果德安提出的中藥標準國際化「三部曲」 :建立系統分析方法——構建整體標準體系——國際主流藥典廣泛採納與應用 ,如今前兩步路徑已通 ,第三步已經破冰 ,正在路上 。
中藥的「指紋圖譜」
川貝母 、淮山藥 、藏紅花……很多中藥的名字都與產地相關 ,這是為何?因為植物品種 、種植地的土壤和氣候 ,都會對藥材中的有效成分產生影響 。如果不能確切知道有效成分的含量 ,藥材的質量自然也無法得到保證 。
「藥材產地 、種植方法的變動 ,都會引起有效成分的改變 。」果德安說 ,他們曾測過不同產地丹參中總酚酸的含量 ,高低可相差五倍以上 ,「因此 ,中藥標準的制定 ,對中藥材產業會產生巨大影響 。」
有的製藥企業起初不理解 ,覺得把標準提高了 ,中藥銷路更窄了 。「我們做的事情是強調標準的科學性 ,而不是制定一個不可企及的高標準 。」果德安說 。美國藥典原本想規定丹參酮在丹參中所佔總量不得少於0.2% ,這樣就把中國許多產地的合格丹參擋在了標準外面 。後在果德安據理力爭下 ,並提供了大量讓人信服的數據 ,使得這一標準下降到了0.1% 。如此一來 ,中國許多產地的丹參都可以入藥了 。
「進入藥典只是一個最低標準 。企業還應該有企業的標準 。現在一些企業制假摻假 ,比方說三七的根可入藥 ,莖葉則不可以入藥 。但為了達到藥典的含量標準 ,大量將莖葉入藥 。還有的為了增加銀杏葉中的黃酮含量 ,而加入槐角 。這些都是很不應該的 。」
回首我國大多數中藥材的生產 ,長期以來一直處於較原始的自然狀態 ,中藥飲片加工生產水平低 ,炮製規範不統一 ,缺乏科學統一的質量標準 ,中藥安全性評價體系尚不完善等問題嚴重阻礙了中藥的發展 。
果德安認為 ,真正實現中藥現代化和國際化的目標 ,修煉好中藥自身的內功是關鍵 ,應該從安全 、有效 、質量三個藥品的「金標準」入手 ,利用現代科學技術手段 ,加強中藥的基礎研究 ,包括藥效物質基礎 、構建科學可行的質量控制標準 、闡明安全適用範圍和劑量 、確證臨床療效 ,在此基礎上 ,開展相關體內藥代動力學以及作用機理研究 ,闡明其體內運行規律和作用機制 ,「開發出療效確切 、質量標準可行 、安全 、機理明確的現代中藥產品 。」
不同於傳統的中藥質量標準研究方法 ,果德安創新了「化學分析—體內代謝—生物機制」的系統分析方法 ,並提出了「深入研究 ,淺出標準」構建中藥現代質量標準的基本理念 ,在此基礎上制定簡便 、可行適用的中藥質量控制標準 。
說得通俗一點 ,果德安借鑑了生命科學中的「組學」概念 ,用一組或多組化學成分的組合 ,來識別一種中藥材 ,乃至一種複方中成藥 。
每種中藥藥材都有特定的成分組合 ,就如一套獨特的指紋 ,即使藥材被加工得面目全非 ,一樣可以利用化學組分的「指紋」 ,將其從黑乎乎的丸散膏丹中識別出來 。
由此 ,團隊成員摸索出了一整套研究方法 :在測定藥材主要化學成分的同時 ,把藥材餵給大鼠等實驗動物吃 ,然後檢測哪些成分進入了血液 ,如何作用於體內分子……利用這套方法找到中藥的「指紋圖譜」 ,可使中藥產品也如西藥一樣 ,質量可控 ,藥效穩定 。
中藥現代化研究中心的宣利江研究員 ,對丹參進行了長期研究 ,找到了其中最為有效的成分為丹參多酚酸鹽 ,從而建立了包括指紋圖譜在內的明確有效成分 、充分反映療效和安全性的質量標準 。「大多數傳統藥物的質量控制只有10%左右 ,而丹參多酚酸鹽的質量控制近乎100% ,這樣就使得其療效和安全性得到了很好的保證 。」2005年 ,丹參多酚酸鹽及其粉針劑獲得了新藥證書 ,被國家發改委列為中藥現代化示範工程項目 。2006年藥品上市後 ,累計銷售額超過170億元 ,惠及1000萬患者 。據統計 ,該藥已進入中國醫院用藥前10位 。
在丹參進入美國藥典之前 ,果德安團隊就對現代中藥丹七通脈片進行了成藥的研究 。丹七方始於清末名醫施今墨先生 ,對冠心病心絞痛有較好的療效 ,臨床以丹參和三七為君藥或臣藥的配方也很多 。丹七通脈片從丹參中提取出丹參總酚酸與三七中的總皂苷經過藥理實驗篩選出最佳配比 ,通過現代化中藥生產工藝和指紋圖譜技術 ,使產品的原料從質量難以控制的藥材變為採用指紋圖譜控制的批間質量穩定的原料藥 。丹參中的活性成分長期存在口服吸收差的問題 ,丹七通脈片的出現成功解決了這一難題 。目前正進行二期和三期臨床研究 。
「深入研究 、淺出標準」的創新中藥成分系統分析方法讓果德安團隊獲得了2012年國家自然科學二等獎 。
不為人所知的是 ,在拿下這個重要獎項的前後 ,正是這個團隊最艱難的時候 。科研人員的工資長達一年時間沒有着落 ,果德安天天晚上睡不着 ,甚至掉頭髮 。相比美國高達50%的科研人頭費 ,當時的這個科研團隊按規定只能拿出5%科研經費作為勞務費 ,偏偏那時候新藥研發還沒有階段性成果 ,也缺乏企業的橫向經費支持 。為了讓團隊安心工作 ,果德安一個人扛下此事 ,偷偷地向所里打了一年「白條」 。就算在最困難的時候 ,這個團隊也沒有裁減過一個人 。難怪果德安感慨 ,「如果當時真因不合理的科研經費使用辦法而放棄研究 ,那今天的成功就沒有了 。」他最想說的是 ,希望國家設計更合理的科研經費管理制度 ,更有利於創新項目的脫穎而出 。
拯救中醫從中藥開始
一些悲觀的人認為 ,中醫將亡於中藥 。在這種悲觀論調的背後 ,隱藏着這樣一個令人尷尬的事實 :中藥的質量有問題 。制假 、摻假 、質量不穩定 ,療效差 ,不良反應多……
在果德安看來 ,造成這一局面的一個重要原因就是我國中藥領域的第三方質量檢測平台極少 ,檢測能力與公信力不足 ,難以對中藥產品的質量開展客觀公正的評價 。
「全國有600多家藥廠能生產六味地黃丸 ,您能告訴我到底哪家的好嗎?」當記者將這個問題拋給果德安的時候 ,他也無奈地表示 ,真的不知道 。
但很快 ,這個不知道將被打破 。
為推動中藥產業鏈的標準化建設 ,國家發改委 、國家中醫藥管理局在全國範圍內開展「中藥標準化行動專項」 ,其中將「在南北不同區域組建2家具有獨立法人資質的中藥質量第三方檢驗機構 ,開展優質中藥種子種苗 、中藥材 、中藥飲片及中成藥的質量檢測工作……」作為中藥產業鏈標準化建設「強化基礎 ,完善體系」的重要舉措 。
以中科院上海藥物研究所為技術依託的第三方質量檢測技術平台「鑒甄檢測技術(上海)有限公司」已於2015年12月註冊成立 ,預計在2018年開始運行 。
建成後的第三方質量檢測技術平台將具有按照國家標準 、國際標準 、行業標準等內容形成的基礎標準 、等級標準以及優質標準進行種子種苗 、中藥材 、中藥飲片 、中成藥等品種的質量檢驗檢測能力 ,建成一個涵蓋對照中藥材與飲片不少於500種 ,對照品不少於1000種 ,以及至少300種以上中藥材和50種以上中藥大品種信息的質量大數據系統 ,為中藥質量的檢測提供技術支撐 。
按照果德安的說法 ,「我已經對發表論文不感興趣了 ,未來10年就是要做中藥質量的大數據庫 ,為中藥建立『指紋圖譜』 ,讓造假 、摻假瞬間顯形 ,讓中藥真假辨得清 ,優劣說得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