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科技網】果德安 :和中藥標準死磕到底
劉禹 中國科技網記者 王春
從2012年制定了第一個進入美國和歐洲藥典的中藥標準開始 ,拓荒者的光環一直沒離開過中科院上海藥物所研究員果德安 。
做中藥的人很多 ,方向也很多 ,果德安的思路是做中藥標準 。「標準是國際通用語言 。沒有標準 ,中藥質量肯定做不好 ,更不要說走出國門了 。」
和中藥標準死磕的這些年 ,果德安曾獲得2012年度國家自然科學獎二等獎 ,其團隊制定的丹參 、靈芝 、三七等7種中藥的藥材 、粉末 、提取物等26個標準被《美國藥典》收錄 ,桔梗 、鈎藤兩個中藥標準載入《歐洲藥典》 ,開創了中藥標準國際化的先河 。時隔4年 ,果德安又被授予2016年度國家科技進步獎二等獎 。
果德安為自己制訂了「三步走」的職業生涯規劃 :解決基礎科學問題 、構建標準體系並國際化 、發展檢測技術規範市場三大難題 。前兩步他都已經做到了 ,還差最後一步 。「退休之前 ,一定要把最後一件事干好 ,這是中醫藥生死攸關的大事 。」
「中藥國際化 ,練好內功是關鍵」
「丸散膏丹 ,神仙難辨 。」同樣治病救人 ,中藥卻不如西藥吃得開 。最重要的原因是中藥成分複雜 ,活性成分和作用機理說不清 !單一品種的中藥都難以說清 ,更不要說動則幾十味的複方藥了 。
如何在現有的科學框架中將中藥這件事講清楚 ,一直都是大問題 。
化學藥講究的是單一有效成分 ,一種物質治一種病 ,所以化學藥質量標準研究主要集中在化學成分分析 。中藥如果沿襲化學藥的分析方法 ,一方面難以確定中藥的有效成分 ,另一方面容易忽視幾種藥物協同作用的效果 。可見 ,以單一成分含量衡量中藥是極不科學的 。
三七粉是市場上最常見的中藥之一 ,但造假事件卻時有發生 。眾所周知 ,三七的根才是法定入藥部位 ,但很多不法廠商魚目混珠 ,違法添加三七的莖葉 。同樣都是三七 ,根部和莖葉的成分組成相同 ,但成分之間的比例卻大相逕庭 。如果採用現行的標準檢測方法 ,只需檢測三七皂苷的含量 ,然而這無法檢測出是否添加了莖葉部分 。
果德安率先引進「指紋圖譜」技術 ,對中藥成分進行整體控制 ,多成分含量測定 。不同物質成分比例在圖譜上會形成特定的輪廓 ,通過對輪廓進行識別 ,不但可以定性 ,還可以定量 。三七粉是否違法添加?是1 :1還是9 :1勾兌?質量好壞如何?這些都可以檢測出來 。
「真正實現中藥現代化和國際化的目標 ,修煉好中藥自身的內功是關鍵 。」 果德安團隊緊抓安全 、有效 、質量三個「金標準」 。為了弄清一味中藥究竟哪一成分起效 ,他們率先開展了體內代謝研究 ,引入了蛋白質組學為主的系統生物學方法 ,深入研究了中藥的藥效成分和作用機制 。
「中藥質量標準研究不能僅限於化學成分分析 ,應該是中藥化學 、分析化學 、藥理學 、生物學等相結合的多學科交叉研究 。」為此 ,果德安提出了「化學分析-體內代謝-生物機制」三位一體的中藥複雜體系系統分析方法學體系 。
痛定思痛 ,破冰國際主流藥典
國際上最主流的藥典非《美國藥典》和《歐洲藥典》莫屬 。全世界有140多個國家應用《美國藥典》標準 ,歐盟39個成員國執行《歐洲藥典》藥品標準 。中國要想在中藥領域佔主導地位 ,就必須征服這些國際主流藥典 。
2008年 ,中美兩國簽訂藥典工作合作備忘錄 。在與國際藥典標準對接的過程中 ,果德安深刻意識到國內藥品標準化的不足 。在他看來 ,國際上植物藥標準相對成熟 ,評審過程也相對嚴格 ,但嚴格不等同於標準高 ,而是在方法學上更趨科學 、合理和嚴謹 。「標準和科學研究不一樣 ,需要的是科學 、可行 、但相對簡單的檢測方法 。概括來說就是『深入研究 ,淺出標準』 。」
《美國藥典》的收錄原則是敞開式的 ,從提交的方案里優中選優 。中國學者曾提交過積雪草 、穿心蓮標準 ,但因為標準制訂的理念與起草的方式與《美國藥典》差別較大 ,未被採納 ,結果這兩味中藥的標準被印度專家捷足先登 。
當時果德安正在美國藥典委員會開會 ,得到消息的他下定決心 ,一定要讓中國學者制訂的中藥標準來主導和引領國際植物藥標準 。「我們的中藥讓別人制定標準 ,這不是讓人掐脖子嗎?」於是他帶領團隊首先啃下了《美國藥典》磚頭厚的技術指南 ,並指導團隊基於已有的深入的基礎研究結果 ,從丹參這味傳統的中藥入手 ,開展國際質量標準的起草制定工作 。
起草的丹參質量標準提交不久 ,果德安就收到了來自美國藥典委員會的好消息 :中藥丹參標準將作為今後中藥標準收載入《美國藥典》的典範與模板 !此後 ,靈芝 、三七 、五味子 、紅參 、薏苡仁等 9 種中藥標準順利被《美國藥典》收錄 。
《美國藥典》破冰後 ,果德安團隊一鼓作氣 ,打開了《歐洲藥典》的大門 ,使得歐盟一改此前對來自中國的中藥標準採取冷靜觀望的保守態度 。桔梗 、鈎藤2個中藥標準載入《歐洲藥典》 ,果德安本人也成為國際上唯一在中美歐三個國際主流藥典同時任藥典委員的學者 。
打造老百姓相信的第三方檢測平台
有言論稱 :「中醫亡於中藥」 ,將矛頭指向混亂的中藥市場 :造假行為屢禁不止 ,且造假手段層出不窮 ,如三七莖葉冒充根部入藥 、玉米須染色後冒充藏紅花 、葡萄皮染色後冒充山萸肉……
在果德安看來 ,中藥市場混亂 ,反映的是監督體系的不完善 ,具體來說就是檢測能力與公信力不足 ,難以對中藥產品的質量開展客觀公正的評價 。
以六味地黃丸為例 ,國內共有600多個廠家在生產 ,至於哪家的地黃丸質量最好?全靠口碑 ,沒法用數據說話 。「國家標準是准入標準 ,藥監局能告訴消費者的只有真假 ,至於優劣 ,需要第三方檢測平台來做 。」
去年初 ,國家發改委批覆以上海藥物所為技術依託單位 ,建立「國家中藥質量檢測中心(南方)」 ,由果德安擔任第三方中藥質量檢測平台的首席科學家 。
「對發論文 、評職稱已經不感興趣了 。在退休前 ,一定要把這件事情做好 。」果德安話鋒一轉 ,半開玩笑地說 :「以後不想再做宣傳報道了 。記者朋友們 ,等10年後我打造好第三方檢測平台我們再見吧 。」
果德安堅信 ,這個平台只要有錢可以投 ,有人願意做 ,就一定能做好 。但在平台籌建過程中 ,果德安堅決拒絕藥企等相關利益集團注資 。「要想讓老百姓相信 ,就一定要做到中立 、公正 !」據介紹 ,該平台總投資3億元 ,其中單位自籌2.3億元 ,來自財政部中財金控投資有限公司和珠海橫琴中財金控投資中心兩家公司 。
據果德安預計 ,到2018年底初步建成中藥質量智能大數據和檢測技術平台 ,發佈第一批中藥質量報告 ,希望用10年時間把500多種常用中藥及市場中成藥大品種都納入這一平台 。眼下 ,亟待要做的 ,也是難度最大的 ,是建成高質量數據庫 ,收集大量中藥樣本 。
去年年底 ,第三方檢測平台註冊成立了公司 ,名字叫「鑒甄」 。
「鑒甄是個好名字 ,意思是『鑑定真偽 ,甄別優劣』 。我還起了個更好的英文名 。」果德安話嘴角上揚 ,得意地向記者說 :「叫什麼?暫時不告訴你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