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放日報】加大科技供給 ,提升百姓獲得感
學習習近平總書記重要講話 上海醫藥衛生工作者共論醫學創新
加大科技供給 ,提升百姓獲得感
「要想人民之所想 、急人民之所急 ,聚焦重大疾病防控 、食品藥品安全 、人口老齡化等重大民生問題 ,大幅增加公共科技供給 ,讓人民享有更宜居的生活環境 、更好的醫療衛生服務 、更放心的食品藥品 。」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科技創新大會 、兩院院士大會 、中國科協第九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重要講話 ,提出了「科技供給」的新概念 。
上海建設具有全球影響力的科技創新中心 ,最終的落腳點也是依靠增加科技供給 ,來破解經濟社會發展中的瓶頸難題 ,加快科技創新成果轉化 ,更好地造福人民 。
如何增加公共科技供給 ,服務經濟社會發展主戰場 ,上海的醫藥衛生工作者表示 ,要把醫藥衛生科技創新與臨床應用緊密結合 ,切實解決人民群眾的急難愁問題 。
做老百姓用得起的好藥
「窮理以致其知 ,反躬以踐其實」 ,習近平總書記引用朱熹的話 ,指出科學研究既要追求知識和真理 ,也要服務於經濟社會發展和廣大人民群眾 。廣大科技工作者要把論文寫在祖國的大地上 ,把科技成果應用在實現現代化的偉大事業中 。
中國工程院院士 、上海藥物研究所研究員丁健學習講話後表示 ,像中國這樣一個大國 ,要取得跨越式發展 ,離不開創新驅動和原創性科技 。作為一名科研人員 ,既要堅持探索型的基礎研究 ,忍受長時間的寂寞 ,也要針對有明確需求 、但供給不夠的應用研究下狠功夫 。
要增加公共科技供給 ,就要充分考慮市場的需求 。以上海為例 ,預計到2020年 ,戶籍人口老齡化程度將達到36% ,醫療和醫藥都會有很大的需求 。丁健說 ,「一種原創新藥從研發到上市往往周期長 、風險大 ,但這是民生特別需要的 ,我們就要花大力氣去做 。目前 ,市場上非常缺少我們自己原創的便宜新藥 ,特別是治療神經系統疾病 、代謝類疾病以及抗腫瘤藥物多為進口藥物 ,價格比較昂貴 。」
從事藥品研究多年的丁健 ,一直把「做老百姓用得起的好藥」作為奮鬥目標 。目前 ,他帶領團隊研發的6個新藥已經進入臨床試驗階段 ,未來將用於治療老年痴呆和抗腫瘤 。據介紹 ,上海藥物所其他科研團隊針對紅斑狼瘡 、糖尿病和肺動脈高壓的藥物也已進入臨床階段 。「相信再過三五年 ,這些原創的新藥就可以造福中國百姓 。」
搭建開放共享的醫療平台
一項基礎研究成果 ,如何從實驗室以最快的速度投入臨床治療?今年4月 ,由上海交通大學和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附屬瑞金醫院共同承擔建設的轉化醫學國家重大科技基礎設施(上海)項目 ,進入實質性建設階段 ,有望在3年之內竣工 。這也是我國首個綜合性國家級轉化醫學中心 ,未來將成為服務全國 、與國際接軌的轉化醫學研究標杆 。
瑞金醫院院長瞿介明說 ,習近平總書記提出的「實現優質醫療衛生資源普惠共享」正是廣大醫務工作者努力的方向 。正在建設中的國家級轉化醫學中心 ,就是一個開放 、共享的大科學平台 ,不僅可以推動系統生物醫學的協同創新 ,還可加快醫學科研成果向臨床轉化的速度 ,造福於民 。
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附屬仁濟醫院院長李衛平談道 ,總書記在講話中提出的「讓人民享有更好的醫療衛生」也是廣大醫務工作者對自身的要求 。仁濟醫院「十三五」期間將進一步搭建日間醫療公共平台 ,降低單病種醫療服務費用 。醫院還將建一棟47000平方米的學科綜合樓 ,集門診 、病房 、手術室 、實訓基地為一體 ,並建設一條連通主體建築物的封閉式連廊 ,提升患者就醫感受度 。
李衛平認為 ,提升百姓的獲得感離不開一批具有影響力的先進醫療成果 。未來 ,仁濟醫院將建設一批具備相當國際競爭力的學科與學科群 ,如全球最大的小兒活體肝移植中心和培訓基地 、具有國際先進水平的泌尿外科門診診療中心和自身免疫性疾病診治中心 ,真正惠及百姓 。
突破瓶頸保護創新積極性
總書記形象地打了個比方 ,科技創新是核心 ,抓住了科技創新就抓住了牽動我國發展全局的牛鼻子 。
近年來 ,沿海地區醫療創新技術和水平漸與國際接軌 ,在引進國際高端技術 ,推進醫學科研人員成果創新 、轉化領域 ,已凸顯成效 ,為患者帶來了切實利益 。以往 ,單純引進國外技術費用較高 ,如今醫學科研人員通過改進創新 ,自主發明儀器設備 ,價格往往只是國外同類產品的五分之一 ,甚至十分之一 ,而治療效果 、患者生存率等幾乎相差不大 。這是創新驅動戰略在醫療衛生領域最明顯的成效 。
復旦大學附屬中山醫院院長樊嘉談道 ,目前 ,臨床成果轉化率低 ,仍是困擾醫學創新的主要瓶頸 。相比以色列等發達國家高達40%的轉化率 ,申城醫療衛生領域科研轉化率僅為5%至10% 。樊嘉認為 ,首先 ,開放 、寬鬆的創新土壤至關重要 。在審批一個創新項目時 ,不該求全責備 。政府應該制定鼓勵創新的機制 ,避免過於呆板 、僵化 ,導致創新項目被人為擱淺 ,讓創新技術儘早落地開花 。其次 ,對於創新的監管還應更加靈活 。當下 ,許多腫瘤藥物被逐步發現新的靶點 ,適用範圍也在不斷擴大 。在應用範圍的論證過程中 ,要避免發生「一刀切」現象 ,才能更好地保護創新積極性 ,最終讓創新技術儘早「反哺」臨床 ,造福成千上萬患者群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