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匯報】讓丸散膏丹獲得全球通行證
實驗室里的果德安(中)和他的研究團隊 本報記者 葉辰亮 攝
本報記者 許琦敏
小傳
中科院上海藥物研究所中藥現代化研究中心成立於2005年 ,目前共有科研人員近百人 ,以碩士 、博士為主 ,其中擁有博士學位的近20人 ,團隊成員平均年齡35歲左右 。該團隊一直致力於中藥標準國際化 ,並努力通過中草藥研製創新藥物 。
該團隊於2011年獲得國家技術發明二等獎 ,2012年獲得國家自然科學二等獎 ,2013年獲得中科院傑出科技成就獎 。中心主任果德安先後獲得2012年美國國際植物藥科學大會首屆傑出貢獻獎 、2013年美國植物藥委員會Norman R.Farnsworth卓越研究獎 、2015年香港張安德中醫院國際貢獻獎和2016年美國生藥學會Varo Tyler傑出貢獻獎等國際獎項 。
傳統中藥講究君臣佐使 ,這黑乎乎的丸散膏丹 ,究竟是否可以用現代科學的手段來解釋?這曾經是個爭論激烈的問題 。
要讓爭論變成擲地有聲的定論 ,需要拿出令人信服的科學依據 。2004年 ,果德安教授從北京大學來到中科院上海藥物研究所 ,並於次年組建起中藥現代化研究中心 。
十幾年間 ,他帶領團隊找到了打開中藥成分「黑箱」的方法 ,為中藥成分制定「指紋圖譜」 ,團隊成員宣利江研究員還研發出丹參多酚酸鹽粉針劑等「成分明確 、質量可控 、作用清晰 、療效確切 、使用安全」的創新中藥 。
自2012年起 ,丹參 、靈芝 、三七等9種中國科學家制定的中藥標準進入了美國藥典 ,鈎藤 、桔梗等十幾個中藥標準進入了歐洲藥典或論壇 。果德安也成為國際上唯一在中國 、美國以及歐洲三個國際主流藥典委員會同時任藥典委員的學者 。
「我們國家在《國家藥品安全十二五規劃》中提出的『中藥標準主導國際標準制定』的目標 ,正在被一步步踏實地實現 。」果德安說 。
「指紋圖譜」讓丸散膏丹成分明確
川貝母 、淮山藥 、藏紅花……很多中藥的名字都與產地相關 ,這是為何?因為植物品種 、種植地的土壤和氣候 ,都會對藥材中的有效成分產生影響 。如果不能確切知道有效成分的含量 ,藥材的質量自然也無法得到保證 。
「藥材產地 、種植方法的變動 ,都會引起有效成分的改變 。」果德安說 ,他們曾測過不同產地丹參中總酚酸的含量 ,高低可相差兩倍以上 ,「因此 ,中藥標準的制定 ,對中藥材產業會產生巨大影響 。」
在那一碗由十幾甚至幾十種藥材熬出的湯藥中 ,往往存在多種有效成分相互作用 。借鑑生命科學中的「組學」概念 ,果德安想出了一個創新方法 :用一組或多組化學成分的組合 ,來識別一種中藥材 ,乃至一種複方中成藥 。
每種中藥藥材都有特定的成分組合 ,就如一套獨特的指紋 ,即使藥材被加工得面目全非 ,一樣可以利用化學組分的「指紋」 ,將其從黑乎乎的丸散膏丹中識別出來 。
由此 ,這個團隊摸索出了一整套研究方法 :在測定藥材主要化學成分的同時 ,把藥材餵給大鼠等實驗動物吃 ,然後檢測哪些成分進入了血液 ,如何作用於體內分子……利用這套方法找到中藥的「指紋圖譜」 ,可使中藥產品也如西藥一樣 ,質量可控 ,藥效穩定 。這項研究使果德安團隊獲得了2012年國家自然科學二等獎 。
中藥標準「破冰」歐美藥典
用現代科學方法詮釋中藥 ,「金標準」是讓中藥標準被美國藥典 、歐洲藥典收錄——全球有140多個國家應用美國藥品標準 ,而歐盟37個成員國均執行歐洲藥典藥品標準 。被這兩大藥典收錄 ,則意味着中藥標準獲得了近乎全球市場的通行證 。有了中藥成分分析方法的技術基礎 ,果德安團隊開始了中藥標準國際化的破冰之旅 。
標準的背後 ,是一個國家在一個領域的話語權 ,也是市場的主導權 。果德安說 ,此前中國學者曾提交過積雪草 、穿心蓮的標準 ,但因為標準制訂理念與起草方式與美國藥典差別較大 ,最終美國藥典接納了由印度專家制定的標準 。
應該說 ,國際標準制定 ,是一門學問 。以丹參中的有效成分丹參酮含量限度的制定為例 ,如果限度太高 ,那麼中國大量丹參都不能作為藥材使用 ,更不能出口 。最終 ,經過各種研討與談判 ,美國藥典按照他們提供的大量數據 ,將這一標準定在了一個較低但合理的範圍 。丹參標準也成為第一個由中國學者制訂的 、進入美國藥典的中藥標準 。
多年與歐美藥典委員會打交道 ,果德安頗有感觸 ,中國還需要一些外交科學家 ,除了在實驗室奮戰 ,他們通過組織國際會議 、與各國科學家交流 ,消除相互之間的理解障礙並建立信任 。這也能幫助中國的中藥研究在國際上建立起大國形象 。
中藥複方變身現代創新藥物
「出新藥」是中藥現代化的終極使命 。安全 、有效 、質量是藥品的三個「金標準」 ,遵此研製出的現代中藥 ,能夠得到市場認可 。
丹參多酚酸鹽及其粉針劑是最為搶眼的「明星」 。傳統丹參製劑有效成分不明 ,質量難以控制 ,團隊成員宣利江通過長期系統研究 ,確定了其中的有效成分 。2006年丹參多酚酸鹽及其粉針劑上市後 ,迄今累計銷售額已超170億元 ,惠及千萬患者 。該藥已進入中國醫院用藥前十行列 。宣利江也因此獲得了2011年國家技術發明二等獎 ,2014年談家楨生命科學產業化獎 ,並於2015年入選上海市領軍人才 。
清末古方丹七方 、金代古方 ,都為這個團隊提供了靈感 ,由此研發出治療冠心病 、心絞痛的丹七通脈片 ,以及治療糖尿病的降糖候選新藥 。目前 ,丹七通脈片已進入臨床IIb試驗階段 。
果德安說 ,讓他感動的是 ,這支團隊為了共同的理想凝聚在一起 ,不離不棄十幾年 ,「如果當時真因不合理的科研經費使用辦法而放棄研究 ,那今天的成功就沒有了 。」他最想說的是 ,希望國家設計更合理的科研經費管理制度 ,更有利於創新項目的脫穎而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