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勞動報】用現代方法打開中藥的「黑箱」——訪中科院上海藥物研究所中藥現代化研究團隊
用現代方法打開中藥的「黑箱」——訪中科院上海藥物研究所中藥現代化研究團隊
記者 郭翼飛 /攝影 應啟躍
提起中醫 ,我們熟知「望 、聞 、問 、切」的診療方法;而提起中藥 ,很多人也會瞬間聯想到一包包草藥熬出來的又黑又苦的藥汁 。中科院上海藥物研究所中藥現代化研究團隊首席科學家果德安認為 ,中醫藥學是國粹 ,也是一座金礦 ,而探索中藥現代的過程就是要把裏面的金子挖出來 。
找准痛點突破瓶頸
傳統中藥學如一隻神秘的「黑箱」 ,它傳承了我國中醫理論的精髓 ,博大精深 ,體系複雜 。同時 ,其用藥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是通過千百年來的臨床用藥實踐證明的 ,但是多數中藥也因其質量控制標準缺乏科學性而無法被世界廣泛接受 。
面對這一困境 ,現代科學研究方法提供了解決問題的路徑 。2004年 ,尊龙凯时 - 人生就是搏!從北京大學引進果德安教授作為首席科學家 ,次年 ,中科院上海中藥現代化研究中心正式組建 ,這支團隊有一個明確的奮鬥目標 :「出標準 、出新藥」 。
「簡單地說 ,我們的工作就是用現代的思路 、技術和方法 ,讓中藥有效 、安全 、質量可控 ,讓中藥在國際上取得認可 ,站得住腳 。」果德安說 。而要達成這個目標 ,第一步就是建立中藥標準 。
2008年 ,中美在國家層面上簽訂了藥典工作合作備忘錄 。在與國際藥典標準對接的過程中 ,國內藥品標準化自身存在的問題也在逐一顯現 。在果德安看來 ,國際上植物藥標準相對成熟 ,國際上有140多個國家應用美國藥典藥品標準 ,評審過程也相對嚴格 ,在方法學上更趨科學 、合理和嚴謹 ,利於甄別真偽優劣 。中藥標準走進美國藥典一直是中國學者在努力的事情 ,中國學者此前也曾提交過積雪草 、穿心蓮標準 ,但因為標準制訂的理念與起草的方式與美國藥典差別較大 ,而未被採納 。而後來 ,印度專家制定的這兩個中藥的相關標準最終被《美國藥典》採納 。
聞此消息 ,正在美國藥典委開會的果德安下定決心 ,要實現國務院提出的「中藥標準主導國際標準制訂」的戰略目標 ,讓中國學者制訂的標準來主導和引領國際植物藥標準 。為此 ,他帶領團隊啃下了美國藥典磚頭般厚的指南 。當這本藥典被翻得脫線的時候 ,所有的一切也已瞭然於心 。
破冰中藥標準進入美國藥典
2012年初,果德安提交的丹參藥材標準以全票通過了最後評審程序 ,從而成為由中國學者制訂的 、第一個進入美國藥典的中藥標準 。繼而 ,美國藥典會明確提出「將果德安團隊制定的丹參的標準作為今後中藥標準進入美國藥典的模板與典範」 。為了這一刻 ,果德安研究團隊歷經了四年的「破冰之旅」 。
曾經 ,為了高質量地完成了丹參的美國藥典標準 ,果德安帶領團隊在一百多天的時間內讀透美國藥典指南 ,最終使丹參成為了第一個由中國學者制定並進入美國藥典的中藥標準 。期間 ,因為對中藥標準進入美國藥典的流程不夠熟悉 ,標準制定後 ,卻因為沒能及時提供符合國際標準的對照品而讓丹參標準納入藥典工作滯後了一段時間 。
儘管這條道路並非一帆風順 ,但經驗總是彌足珍貴 。繼丹參之後 ,果德安團隊目前又有了靈芝 、三七 、五味子 、紅參 、薏苡仁等中藥標準 ,均順利被《美國藥典》收錄;此外 ,鈎藤作為中國學者獨立制定的第一個中藥質量標準也已進入《歐洲藥典》 。同時 ,由於研究團隊在中藥質量標準制訂以及中藥標準國際化方面做出的突出成就 ,果德安也成為國際上唯一在中國藥典 、美國藥典和歐洲藥典三個國際主流藥典同時任藥典委員的學者 。
團隊出色的工作也得到了國際專業領域的認可 ,美國藥典委員會副總裁GabrielI.Giancaspro博士稱讚該團隊所制訂的相關植物藥標準在他們所有標準中質量最高 ,因為其出色工作 ,讓美國藥典也成為全球植物藥質量標準最新 、最高的藥典;歐洲藥典委員會中藥專家組主席GerhardFranz教授也對研究集體的工作給予高度評價 ,稱其大大加快了歐洲藥典中藥質量標準的研究步伐 。
「一個學科的發展需要時間 ,中藥現代化也許還做不到解決中醫藥領域的所有問題 ,但通過制定標準 ,能大大提升中藥的質量可控性 ,從而保障人民的用藥安全和有效 。」在果德安看來 ,這是作為中藥現代化的踐行者所應肩負的使命 。當然 ,在團隊的發展過程中 ,總是會遇到很多困難 。有一段時間 ,果德安不得不從所里借出200萬元 ,用來發工資 。「那個時候真是太累了 ,我自己也一度有些灰心 ,幸好我們這個團隊非常有凝聚力」 ,聊到此處 ,果德安爽朗一笑 。
出新藥讓「古方」煥發新活力
看過中醫的人會有這樣的經驗 ,醫生開的藥通常在兩味以上 ,抓藥需憑「藥方子」 。而這裏的「方」即「複方」的意思 ,也稱中藥配伍 。隨着疾病譜的變化 ,多因素複雜疾病已成為危害人類健康和生命的高發病和疑難病 ,使用單一藥物的治療模式往往難以獲得理想的綜合療效 。與之相適應 ,國際上對兩種或兩種以上藥物組成的「固定劑量組合藥」的研發日益重視 ,而配伍組合用藥正是中醫治病的特色和優勢 ,可以為現代複方藥物研發提供重要參考 。 「在傳統的開方 、抓藥 、煎湯模式下 ,藥物的成分往往不清楚 ,這些成分在人體內是如何起作用的 ,是原型成分還是代謝產物 ,哪些是有效的 ,哪些是有害的?這些問題都無法得到準確回答 ,所以我們要開展以經典中藥配伍為線索的現代複方新藥研究 。」近幾年來 ,中藥現代化研究團隊研究員黃成鋼在這一領域取得重要進展 。
例如 ,早在800多年前 ,我國就出現了治療糖尿病(消渴)的經典古方 。在對這一古方的化學成分 ,以及口服後吸收進入體內的成分進行系統分析鑑定基礎上 ,結合藥效和毒性篩選 ,選擇若干種單體成分配伍組合 ,採用多種國際先進的整體動物和細胞分子模型試驗表明 ,單體成分組合的降血糖藥效顯著優於單一成分 。藥物代謝 、成分間相互作用及藥理機制研究表明成分配伍合理且必要 。目前 ,已由經典的藥材複方變成兩種高純度單體成分的組合 ,正按照現代化學複方新藥標準 ,同時參考國際上「固定劑量組合藥」的要求進行系統研發 ,其臨床治療效果有待驗證 。
從傳統中藥 、古方驗方中獲取靈感 ,是中藥現代化團隊在研發新藥工作中的一個重要基礎 。針對中藥有效成分不明 、質量難以控制 、臨床療效不穩等癥結 ,團隊目前已研發丹參多酚酸鹽及其粉針劑 、丹七通脈片 、抗糖尿病藥物等一批現代中藥 ,並總結了「成分明確 、質量可控 、作用清晰 、療效確切 、使用安全」的中藥現代化研發經驗 。
記者手記
守住中藥現代化的「金標準」
對自身工作最大的自信 ,也許就是對自己所研發產品的信任 。今年50多歲的果德安 ,從國外出差回來後幾乎不需要任何調整休息 ,便可迅速進入工作狀態 。有時心臟不舒服 ,他會服用自己團隊研發的丹七通脈片 。
年少求學時 ,當鄉村醫生的哥哥讓果德安填報了中醫藥大學的志願 。專業報的中醫 ,最後被分到了中藥 。在此之前 ,他對中藥的認知並不多 。直到真正進入這個行業 ,才愈發覺得這個領域中有太多的問題要解決 ,也漸而找到了真正的方向 :中藥現代化 。在他看來 ,「真正實現中藥現代化和國際化的目標 ,修煉好中藥自身的內功是關鍵 。」而這個中藥「內功」 ,有三個「金標準」 :安全 、有效 、質量 。
用現代科學 ,傳承發揚中醫藥學 ,果德安笑說自己「還想再活五百年」 ,因為在這條路上 ,他有越來越多的事情想去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