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科技報】先賢豐碑 彌之高遠——趙承嘏先生學術思想和科學精神研討會舉行

  本報訊(記者 耿挺)什麼樣的科學家可以被稱為「科學大家」?他們具有怎樣的科學精神?日前 ,一場「趙承嘏先生學術思想和科學精神研討會暨趙承嘏誕辰130周年紀念會」在中科院上海藥物所舉行 。老中青三代科研人員共同回顧我國現代藥物研究和植物化學開拓者 、中科院上海藥物所創始人趙承嘏的一生 ,並從中感悟這位科學大家的科學精神 。

  「先賢豐碑 ,彌之高遠 。後人繼承 ,任重道遠 。」中科院院士 、市科協主席陳凱先說 ,趙承嘏生活在中國歷史的一個重大轉折時期 。他是在中國封建社會衰朽破敗 、被列強蠶食瓜分 、中華民族飽受欺辱的危難時刻 ,尋求救國圖強之路 ,矢志科學報國 ,推動中國邁向近代社會的先驅者之一 。趙承嘏那一代科學家 ,舉起科學 、民主的旗幟 ,開闢了近代科學技術在中國萌發 、生長的先河 。

  雖然未曾與趙老共事 ,但陳凱先依然對趙承嘏幾個流傳甚廣的故事記憶猶新 。一是趙承嘏的公私分明 ,他會在左右口袋裏分別裝着兩包火柴 ,抽煙時用自己買的那包 ,做實驗點酒精燈時使用另一包 ,絕不混淆 。二是趙承嘏將一塊刻有「國立北平研究院藥物研究所」的牌匾從北京帶到上海 ,並始終保留着 。「趙先生對科學的熱愛與認真可見一斑 。」陳凱先說 。

  作為趙承嘏晚年的弟子 ,中科院院士謝毓元曾作為助手與趙老一起進行科研工作 。謝毓元記得 ,在新中國有關部門提出研製生產麻醉藥普羅卡因的任務時 ,趙承嘏毫無保留地把自己在法國工作時申請普魯卡因專利的筆記本交給了謝毓元 ,並指導謝毓元完成了研製 。「雖然自己經費也很困難 ,但這些工作都是無條件完成的 。」 謝毓元說 ,「趙先生嚴謹的態度 、質樸的品德 ,讓我很欽佩 ,是我一生學習的榜樣 。」

  中科院藥物所所長蔣華良說 ,趙承嘏熱愛科學 ,研究工作佔據了他整個心靈 ,他一生絕大部分時間是在實驗室里度過的 。居住上海30多年 ,趙承嘏很少去電影院 、戲院 ,很少外出瀏覽名勝古蹟 。他常對人說 :「一天不到實驗室 , 就好像少了什麼似的 。」 趙承嘏一生堅持自己的生活制度 ,每天三餐 ,規定時間 ,不提早也不推遲 。晚上繼續工作 ,直到年邁還是晚上10點後睡覺 。

  趙承嘏的兒子趙體平回憶父親時說了這樣一段話 :「我記不得他生前講過什麼豪言壯語 ,也記不起他有什麼特別事情 。他考慮一切事情都從一點出發 ,就是如何能不受干擾地堅持他的研究工作 ,埋頭於發現新的藥物品種 。」這便是趙承嘏一生的真實寫照 ,也是留給中國科學界最寶貴的科學精神 。

  (相關報道見06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