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匯報】他是中藥現代化之路的開拓者

  本報記者 許琦敏

  正當青蒿素隨諾貝爾獎而再次舉世矚目時 ,我國的一位藥學界泰斗迎來了130周年的誕辰 。他就是中科院上海藥物研究所的創始人趙承嘏先生 ,日前該所舉行了其誕辰130周年紀念會 。

  從上世紀初開始 ,他就開始用現代科學的研究手段 ,對傳統中草藥進行研究 ,從中分離 、鑑定出了一系列有效成分 ,並完成藥理實驗 。而青蒿素研究 ,正是沿着他所開拓出的學術之路 ,所綻放出的驚艷世界的花朵 。

  中藥研究震驚世界

  趙承嘏的一生包攬了多個「第一」 :他是我國第一位化學博士 ,第一個在歐洲大學講授科學課程的中國人 ,第一個在西方國家刊物發表學術論文的中國人;第一個做有機合成與天然產物全合成的中國化學家 ,中國植物化學第一人 ,第一個用化學方法研究中藥的科學家 ,中國藥物研究體系的開拓者 。

  1885年12月11日 ,趙承嘏出生於江蘇省江陰縣北門一個中藥鋪主的家庭 ,清末考中秀才 。1905年 ,他棄文從理 ,通過江蘇省官費留學生考試 ,赴英國曼徹斯特大學留學 ,獲理學學士學位 。隨後 ,他又在瑞士日內瓦大學深造 ,獲得博士學位 。「這次 ,在整理趙先生的生平資料時 ,我們從日內瓦大學找到了他當年的博士論文 ,以及答辯委員會簽名的證明材料 。」藥物所所長蔣華良介紹 ,當時趙承嘏博士論文的題目就是延胡索甲素的化學全合成 。畢業後 ,他在日內瓦大學留校任教兩年 。

  1922年 ,國內傳來北洋政府摧殘中醫學的消息 ,他離開法國的妻女 、放棄穩定高薪的工作 ,回到中國 ,去實現用現代化學手段研究中草藥的理想 。回國後 ,趙承嘏於1925年受聘於北平協和醫學院 ,與被譽為「現代中藥藥理學研究創始人」的陳克恢教授一起 ,開展中藥麻黃的藥理研究 。趙承嘏成功將麻黃素分離成麻黃鹼和偽麻黃鹼 ,最終麻黃素成分擬交感作用的研究成果震驚了世界 。兩人從此開始了多年的默契合作 ,化學和藥理「雙劍合璧」 ,為用現代科技手段研究中草藥的有效成分和藥理機制開闢了新路 ,擴大了世界對中藥的了解 。

  趙承嘏是蔡元培在1928年籌備中央研究院時第一批受邀的籌備委員 。1929年 ,李石曾創辦國立北平研究院 ,趙承嘏受邀於1932年出任研究院與中法大學合作共建的藥物所所長 ,併兼任專任研究員 。漫漫戰爭歲月 ,他只專注於自己的科學研究 ,對細辛 、三七 、鈎吻 、雷公藤 、常山 、洋金花 、延胡索等幾十種中藥進行了系統研究 ,在《美國化學會志》《德國化學會志》等刊物上發表幾十篇論文 ,取得了令世界矚目的成就 。

  為新中國振興製藥工業

  新中國成立前夕 ,在趙承嘏的堅持下 ,藥物所得以留在祖國大陸 。1952年 ,中科院評定出首批特級研究員8人 :華羅庚 、錢三強 、莊長恭 、趙承嘏 、貝時璋 、錢崇澍 、馮德培 、趙忠堯 。1953年 ,中國科學院正式批准成立藥物研究所 ,趙承嘏重新被任命為所長 。他帶領科研人員為新中國青黴素的順利投產 、從曼陀羅中提取阿托品 、生產降血壓藥物利血平等一系列製藥工業中的關鍵問題 ,並指導研製出了羅通定等載入中國藥典的藥物 。

  趙承嘏熱愛科學 ,居住在上海30多年極少去電影院 、戲院 ,也很少外出瀏覽名勝古蹟 。他常對人說 :「一天不到實驗室 ,就好像少了什麼 。」這位嚴肅 、嚴格 、嚴謹的學者 ,招聘新人首先考寫毛筆字 ,他相信字如其人 ,講究品格中正 。同時 ,他在科研上的嚴謹與公私分明也十分出名 。當時的藥物所人都知道 ,趙先生衣兜里有兩包火柴 ,一包是科研經費買的 ,用來點酒精燈 ,一包是自己買的 ,用來點煙 。

  在紀念會上 ,趙承嘏的學生謝毓元院士在報告中希望年輕一代藥學科研工作者能夠繼承先生的科學精神 ,為中國的新藥事業作出更多貢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