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民晚報】「一個人的研究所」一心為百姓制良藥
趙承嘏 ,出生於江陰一個中藥鋪主家庭 ,清末考中秀才 ,國學根基深厚;在科舉制度廢除之後棄文從理 ,官費留學 ,先後在英國曼徹斯特大學和瑞士日內瓦大學完成學士和博士學習 。1922年 ,他隻身回國 ,矢志實現中草藥化學研究的理想 。他也是中國科學院首批學部委員之一 ,更是中國科學院首批特級研究員(共8人)之一 。
麻黃 、貝母 、延胡索 、除蟲菊 、洋菊花 、細辛 、曼陀羅 、防己 、人參 、三七 、鈎吻 、雷公藤 、大戟 、羊角藕 、蚯蚓 、黃藤 、常山等 ,都是趙先生傾盡畢生心血研究的對象 。其中 ,常山鹼是比青蒿素更早湧現的抗瘧「希望之星」 。在抗戰剛取得勝利的艱苦條件下 ,趙承嘏帶領助手高怡生等 ,並與藥理學家張昌紹 、陳克恢先生等合作 ,研究抗瘧的有效成分 。他們從常山中分離到3種在一定條件下可以相互轉化的異構體 ,並發現常山丙鹼的抗瘧作用是奎寧的148倍 。這一研究成為上世紀40年代的世界常山抗瘧熱潮研究中的高峰 。可惜的是 ,研究證實常山鹼具有較強的毒副作用 ,最終並未用於臨床 。
趙先生為我國天然產物化學的發展奠定了重要基礎 。中科院上海藥物所迄今為止研究了2000餘種中草藥和植物 ,分離純化了6000多種天然化合物 ,發現了100多種新化學骨架 ,從中發現了一大批具有各類生物活性的化合物 ,在此基礎上開發了多種新藥 。
中科院上海藥物所所長蔣華良研究員表示 ,最值得我們銘記的 ,是趙承嘏先生對科研工作的摯愛 。無論時局如何動盪 ,他始終守着藥物研究所 。抗戰前 ,藥物所僅趙承嘏1名專任研究員 ,但哪怕是「一個人的研究所」 ,也沒有停下過「一心一意為百姓創製良藥」的努力 。「這才是一個真正科學家最寶貴的品質 ,也是我們今天紀念趙承嘏先生的意義所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