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匯報】服藥就可能讓心肌細胞再生
本報訊 (記者 沈湫莎)僅靠藥物 ,就能讓體內某器官的細胞轉變為另一種細胞 ,並修復器官功能 ,這一生物領域的「魔法」近日被驗證確實有可能實現 。昨天 ,記者從中科院上海藥物研究所獲悉 ,該所謝欣研究組利用小分子化合物組合 ,成功實現了小鼠胚胎成纖維細胞向心肌細胞的轉分化 ,這為化學誘導心肌再生奠定了基礎 。國際知名學術期刊《細胞研究》在線發表了這一結果 。
細胞間的轉分化 ,也就是成體細胞不需要通過誘導多能幹細胞(iPSC)階段而直接轉變為另一類成體細胞 ,並實現功能性修復 ,是再生醫學研究的熱點 。心肌細胞的死亡及功能缺陷造成的心力衰竭是猝死的主要原因 。科學家一直嘗試向受損的心臟移植由多能幹細胞(包括胚胎幹細胞及iPSC)分化而來的心肌前體細胞或心肌細胞來改善其功能 。近期 ,科學家發現利用轉錄因子的組合也可以使心臟中的成纖維細胞向心肌細胞轉分化 ,實現一定的修復 。
不過上海藥物所研究員 、該課題組組長謝欣告訴記者 ,上述兩種方式都有一定的缺陷 ,前者步驟太多 ,而後者需要在基因層面進行操作 ,接受度尚待商榷 。有沒有第三種可能 ,即使用被大眾所認可的藥物干預的手法 ,且跳過iPSC階段 ,直接實現細胞轉分化呢?
謝欣研究組利用3-6個小分子化合物的組合 ,成功實現了小鼠胚胎成纖維細胞向心肌細胞的轉分化 ,證明了第三種方式的可行性 。這些化學誘導獲得的心肌樣細胞(CiCMs)可以自動有節律收縮 ,表達心肌特異性的基因 ,並擁有心肌類似的電生理特徵 。譜系追蹤實驗也顯示這些CiCMs確實起源於成纖維細胞 。進一步實驗顯示成纖維細胞向CiCMs轉分化過程中並沒有通過iPSC階段 ,而是經過了心肌前體樣細胞這一階段 。
「就目前來看 ,全化學誘導細胞轉分化還是個相當前沿的領域 。」謝欣說 ,「我們下一步就是希望在動物體內實現化學誘導的轉分化 ,並檢測這些轉分化來的心肌細胞是否對心肌損傷的動物模型有治療作用 。」這一領域的研究與新藥研發的關係相當密切 ,科學家如能找到合適的化合物或化合物組合 ,就可以通過調控體內細胞的命運來達到疾病治療的目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