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網】陳凱先 :努力實現中國藥物研究從仿製到創新的跨越
中新網上海6月16日電 題 :「謙謙君子」陳凱先 :努力實現中國藥物研究從仿製到創新的跨越
作者韋柳
「上海要加強『創新』的自信 ,更要有敢為人先的精神 ,要用體制機制上的創新才能推動科研創新 。」嗓音低調沉穩的陳凱先院士在說出這些話時 ,語氣卻非常堅定 。
初見陳凱先是在2015上海科技節「走紅毯」儀式上 ,靦腆的老先生「很拘謹」地走完紅毯 。彼時的簡短交談便讓人對他的印象留下了「謙和」二字 。
與人面對面說話時 ,陳凱先常常身體微微前傾 ,專注傾聽對方講話 ,被學生和同事們尊稱為「謙謙君子」 。
1999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院士的陳凱先 ,如今已近古稀之年 ,卻仍在擔負着上海市科協主席 、中國科學院上海藥物所學位委員會主任 、上海中醫藥大學學術委員會主任等工作 。
藥物創新體系建設是中國藥物研究走向自主創新的基礎 ,直接關係到創新藥物研究的能力和水平 。在擔任上海藥物所所長期間 ,陳凱先提出要建設出一支高水平的創新藥物研究國家隊 ,在全國率先規劃和實施藥物創新體系建設 ,推動中國藥物研究跨出了從仿製為主到創新為主的重要一步 。
1996年 ,他主動與科技部基礎司聯繫 ,申報了國家基礎研究「攀登計劃」項目——「創新藥物研究的現代理論及方法」 ,該項目獲批後成為中國創新藥物研究領域第一個國家層面的基礎研究項目 。之後 ,由他牽頭的兩個國家重點基礎研究發展規劃(973計劃)項目《重大疾病創新藥物先導結構的發現和優化》與《基於基因功能的創新藥物研究》先後成功實施 ,有力地促進了中國新藥研究領域的基礎和應用基礎研究 ,推動中國藥物創新研究快速走向國際科技前沿 。
在創新藥物研究中 ,新藥篩選歷來是突出的薄弱環節之一 。面對這一難題 ,陳凱先組織上海藥物所科研力量 ,率先申報建立「國家新藥篩選中心」 ,經過10餘年的發展 ,該中心如今已成為中國和亞洲最先進的新藥篩選中心 。
在上海大力推進科創中心建設的今天 ,陳凱先同樣也在為科技創新積極建言獻策 。
「新藥研究的突出特點是周期長 、投入大 、風險高 ,一個新藥從開始研發到批准上市 ,即使沒有大的波折 ,也至少需要經歷10-12年的時間 ,其中等候國家審批(包括臨床Ⅰ 、Ⅱ 、Ⅲ期試驗批文和新藥證書)的時間加起來就大約要佔4-5年」 。對於自己專注的領域 ,陳凱先多次公開呼籲「要儘快改革」 。
現行的新藥審評辦法時間長 、有些做法不盡科學合理 ,不利於鼓勵突破性創新 ,不利於國際競爭 、「彎道超車」後來居上 。有的企業家對他深有感觸地說 :「有些新藥研究項目在開始時我們並不落後 ,甚至有的項目我們還走在國際前面 ,但是由於審評緩慢 ,拖在了後面 ,失去了先機 ,『起了個大早 ,趕了個晚集』 ,令人扼腕 。」
今年5月底 ,上海市官方正式通過了《關於加快建設具有全球影響力的科技創新中心的意見》 ,在這份被坊間稱為「上海科創22條」的《意見》中 ,改革舉措最為突出的一條便是加大涉及投資 、創新創業 、生產經營 、高技術服務等領域的行政審批清理力度 。《意見》中寫道 :「保留的行政審批事項一律依法向社會公開 ,公開目錄清單 ,目錄之外不得實施行政審批 。」
對此 ,陳凱先非常希望促進科技創新的體制機制改革能夠儘快啟動落實 。他多次建議積極爭取國家支持 ,在國家管理部門的授權和領導下 ,在張江自貿區建立新藥審評分中心 ,突破目前中國藥品註冊審批的制度瓶頸 ,先行先試 ,探索新藥審評方法和機制的改革之路 ,做到「鼓勵創新 ,引領發展 ,積累經驗 ,活而不亂」 。
如今 ,一場新的科技創新浪潮正在上海逐步醞釀形成 。在期盼改革和創新快速發展的同時 ,陳凱先仍保持着冷靜的態度 :「建設有全球影響力的科創中心 ,要樹立長期不懈努力的觀點 ,不能急功近利;要努力構建有利創新的生態環境 ,鼓勵原創精神 ,不能滿足於追蹤熱點 。」(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