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民晚報】為科學奏「凱」 為創新爭「先」

  為科學奏「凱」 為創新爭「先」 陳凱先院士自費購置電腦起步藥物研發 ,填補多項國內空白

  30年前 ,很少有人能想像 :超級計算機居然會有一天被用來「計算」藥物的作用並輔助藥物設計 ,提高新藥研發的成功率 。中國科學院院士 、藥物化學家陳凱先就是當年在我國率先開拓這一藥物研發新領域的團隊中的重要一員——從1988年法國留學歸來開始 ,陳凱先便與「計算機輔助藥物設計研究」結下了近30年的不解之緣 。這一段緣分 ,是一個學者甘坐冷板凳潛心研究的寂寞歲月 ,也是我國在該前沿領域不斷開拓發展的悠長時光 。

  而今 ,計算機輔助藥物設計已成為我國創新藥物研發的關鍵技術之一 。陳凱先說 ,鼓勵原創性 、引領性研究 ,不能總是習慣於追逐熱點 ,要有耐得住寂寞 、甘坐「冷板凳」的精神 。

  誤打誤撞 闖入化學領域

  1945年8月 ,陳凱先出生於沙坪壩重慶大學的校醫院裏 ,隨後隨家人移居上海 。他的父親為慶祝抗戰凱旋 ,為其取名為「凱先」 。在中學的各個科目中 ,陳凱先其實最喜歡物理 ,因此 ,在高考時 ,他毫不猶豫地報考了復旦大學物理二系 。1962年秋天 ,17歲的他以優異成績如願以償被復旦大學物理二系錄取 ,卻「陰差陽錯」被分到該系的放射化學專業 ,從此「誤打誤撞」地進入了化學領域 。

  陳凱先刻苦好學 。1978年 ,國家恢復了中斷12年的研究生招生 。陳凱先考上了上海藥物所的研究生 ,遇到了「影響他一生的良師」——藥物學家嵇汝運 。

  「新藥的開發 ,長期依靠經驗型的猜測甚至是運氣 ,隨機盲目地試驗篩選不僅時間長 、費用大 ,效率也低 。隨着計算機等現代技術的發展 ,才讓科學家們有可能通過計算和模擬來設計和尋找藥物 。然而 ,在上世紀70年代前 ,我國在這一新興領域的研究還基本上是一張白紙 。」嵇汝運先生是最早洞察這一動向的國內科學家 ,他在花甲之年帶領陳凱先等年輕人啃起這塊「硬骨頭」 。在嵇汝運老師的支持下 ,陳凱先去長春向量子化學家唐敖慶先生學習 ,後來又被選中去法國訪學 。

  省吃儉用 自費購置電腦

  1988年的春天 ,陳凱先從法國訪學歸國 。他不僅帶回大量技術資料和計算程序 ,還給上海藥物所帶回了一台他省吃儉用自費購置的計算機 。他和同事們一起搬運資料 、安裝設備 、移植調試帶回的軟件 ,建立起基本的工作條件 ,以紮實的努力推動藥物設計研究領域的發展 。

  生物信息學等領域的迅速發展和計算機技術的不斷進步 ,為發現和尋找新藥提供了越來越強有力的支撐 。「計算機輔助新藥研究」這個曾經不被看好的「冷板凳」也越來越熱 。經過一代代科研人員的不斷開拓發展 ,當年的崎嶇小路已經越走越寬 ,如今上海藥物所藥物設計和發現中心已經成為藥物設計領域中國內領先 、國際知名的研究集體 。他們在國內率先嘗試應用超級計算機 ,針對數十個藥物作用靶點 ,開展大規模「虛擬篩選」 ,發現了一批針對糖尿病 、心腦血管疾病 、腫瘤等嚴重疾病的活性化合物和候選藥物 ,其中一些已經被確認為候選新藥進入後續研究階段 。他們還建立一整套化合物成藥性早期評價和預測方法與相應軟件 ,提前為研發中的新藥把好「風險關」 。

  1997年 ,陳凱先還擔任上海藥物所所長的時候 ,就組織全所力量積極向科技部申報建立「國家新藥篩選中心」 ,該年5月我國首個「國家新藥篩選中心」成功掛牌 。十多年來 ,中心技術水平不斷提升 ,已建成了中國和亞洲最先進化合物樣品庫 ,為國家藥物研究的源頭創新和持續創新創造了有利的條件 。

  傳承創新 讓「老樹開新花」

  2005年 ,陳凱先卸任上海藥物所所長 ,又接到了新的任務——出任上海中醫藥大學校長 。「我國在國際上有較大影響的新藥研究成果 ,大部分是以中藥和天然藥物為基礎研發成功的 。但是 ,中藥的創新發展非常不易 。」於是 ,上任後 ,陳凱先沉下心逐個拜訪學校的名老中醫 ,琢磨着如何讓中醫藥這棵老樹煥發活力 ,「綻放新花」 。

  在擔任中醫藥大學校長期間 ,陳凱先組織和支持科研團隊抓住「腎精」與幹細胞 、「命火」與神經-內分泌-免疫網絡之間的關係 ,提出大膽的假設 ,採用現代藥理學和系統生物學的方法和技術 ,取得了具有重要價值的研究成果 。為了推動中醫「四診儀」的研究 ,陳凱先不僅多次赴京與有關研究機構洽談合作 ,還親自仔細編寫修改申報材料 。「四診儀」成功地承擔和完成了我國參加的國際航天合作項目——「火星500」計劃的研究項目 ,採集參試人員的證候信息並進行數據挖掘分析 。

  溫良恭謙 、和氣待人 ,老同事們都這樣評價陳凱先 。而年近七旬的陳凱先至今仍幹勁十足 ,每天奔波在第一線 。用同事們的話來說 ,他對工作有點「頂真」 ,最見不得敷衍了事 。 本報記者 馬丹

(原載於《新民晚報》2015-06-17 第11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