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匯報】陳凱先 :永遠都在「創業」的人
本報首席記者 姜澎
「我們國家有13億人口 ,但是97%的藥物是仿製藥 。中國人解決了溫飽問題後 ,靠什麼藥治病?」已經在新藥研究領域埋頭耕耘開拓了幾十年的中科院上海藥物研究所研究員 、中科院院士陳凱先 ,總是被這樣一個問題困擾着 。他說 :「每次在藥房裏看到放在第一排的藥都是『洋藥』 ,總感覺自己面對着一種無形的壓力 。」
或許正是因為這樣一種壓力 ,70歲的陳凱先一直帶領着團隊 ,在計算機輔助藥物設計研究領域不斷開發新成果 ,使我國藥物設計研究領域快速發展 ,成為國際上比較先進的國家之一 。
開拓計算機輔助藥物設計領域
計算機輔助藥物設計 ,現在已是藥物設計中的重要手段 ,當初最先開發出這一方法的 ,正是陳凱先 。
1988年 ,陳凱先完成了法國的學業 ,回到了上海藥物所 。靠着2萬元科研啟動經費 ,陳凱先開始了在計算機輔助藥物設計領域的探索 。那個時候 ,這樣的研究在國內還是首創 。
二十多年過去了 ,陳凱先和同事當年努力開拓的研究方向 ,如今已經有了巨大的發展——上海藥物所的藥物設計和發現研究中心 ,率先實現了相關運算程序的高度並行化 ,成功地把運算速度達數萬億次/秒的國產超級計算機 ,應用於藥物—生物大分子相互作用的分子動力學模擬 、大規模化合物數據庫的虛擬篩選 、藥物分子設計中 。運用這些方法 ,他們發現了一批針對糖尿病 、心腦血管疾病 、腫瘤等嚴重疾病的活性化合物和多個藥物先導化合物 ,其中一些已被確認為候選新藥 ,進入後續研究階段 。
逐步建立創新藥物研究技術體系
一直在新藥研發一線的陳凱先有個最強烈的願望 ,就是用自己的專業能力 ,解決新藥創製的科學問題 。
1996年 ,陳凱先擔任藥物所所長 ,他向自己的團隊提出這樣的思路 :「藥物所作為我國新藥研究的國家隊 ,對提高我國藥物研究的創新能力固然負有重大責任 ,但是 ,我們每個科研人員更應該清楚自己肩上的另一個使命 ,那就是讓更多人知道新藥創製基礎研究的無比重要性」 。為此 ,陳凱先和他的同行們投入了大量的精力 ,廣泛收集研究各種案例和數據 ,形成了詳細的調查報告 。100多位院士在這份報告上籤上了自己的名字 。
據介紹 ,我國第一批10個國家重點基礎研究項目(973項目)在1998年正式開題 ,其中就有關於創新藥物的項目 ,陳凱先擔任首席科學家 。而在首批國家「攀登計劃」中 ,《創新藥物研究的現代理論及方法》也成為我國創新藥物研究領域第一個國家層面的基礎研究項目 。而上海藥物所聯合兄弟單位申報的《重大疾病創新藥物先導結構的發現和優化》項目 ,也經過激烈競爭和嚴格評審 ,成為全國首批10個「國家重點基礎研究發展規劃」項目(即973項目)之一 。
陳凱先用了8年多時間 ,組織和帶領藥物所科研人員建立起藥物設計和發現 、藥物安全性評價 、藥物代謝研究等研究中心 ,同時 ,完成了製劑研究 、藥品質量控制研究等技術平台建設的框架 ,逐步建立起一個比較系統完整的創新藥物研究技術體系 。
回歸傳統 ,第三次「創業」
2005年 ,陳凱先擔任上海中醫藥大學校長 ,他的創新研究範圍擴展到更大的領域 :探索並推動古老的中醫藥與現代的科研體系相結合 。
當時很多人擔心 :一個從事化學合成藥研究的人 ,怎麼當得好中醫藥大學的校長?事實證明這些擔心是多餘的——陳凱先擔任校長期間 ,學校連續兩次被評為全國中藥學科的第一名 。
「我國藥物研究領域中 ,有相當一部分優秀成果源於天然藥物和中藥 ,最具有代表性的是青蒿素類抗瘧藥 ,以及三氧化二砷治療急性早幼粒細胞性白血病的臨床和基礎研究 。」陳凱先告訴記者 ,「我自己在做藥物研究工作的時候 ,也曾向中藥『取經』 ,同時中醫領域也有很多的未知尚需現代科學來解答 。」
他的學生對記者介紹 ,陳凱先擔任校長後的第一件事 ,就是與上海生命科學院建立全面合作戰略夥伴關係 。利用上海生命科學院在中藥有效成分提取分離 、鑑定 、篩選 、藥效和藥理研究方面的優勢 ,解決中藥現代化和標準化的難題 。正是在他的推動下 ,2005年 ,中醫大成立了第一批流派工作室 ,傳承古老的中醫文化思想 ,並且組織年輕人整理中醫思想和研究中藥的藥理 。
由陳凱先領銜的一些有重要意義的中醫藥項目研究啟動了 ,其中 ,「973」計劃項目「中醫臟腑理論腎藏精的研究」取得了有價值的成果 。上海中醫藥大學幾代專家開發出的「四診儀」 ,也被成功應用於國家航天員訓練中心 ,承擔和完成了我國參加的國際航天合作項目——「火星500」計劃 。
值得關注的是 ,諾貝爾獎生物學獎得主穆拉德教授和「代謝組學之父」傑里米·尼科爾森教授也在陳凱先的影響下 ,先後加入了中醫藥大學的研究團隊 ,共同參與對中醫藥文化的研究 。
(原載於《文匯報》 2015-06-16 02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