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放日報】陳凱先 :「今天 ,我們更應有創新自信」

  中科院院士 、上海市科協主席陳凱先院士——

  「今天 ,我們更應有創新自信」

  加快建設具有全球影響力的科技創新中心

  本報首席記者 徐瑞哲

  1945年夏 ,一個男孩出生在沙坪壩重慶大學的校醫院裏 ,父親為慶祝抗戰凱旋為其取名為「凱先」 。

  今年70歲的陳凱先院士 ,正如他的名字那樣 :為科學奏「凱」 ,為創新爭「先」 。他作為中科院上海藥物所所長 ,力爭成為張江高科技園區的第一批開拓者;他作為中科院院士 ,開了院士出任基層科研單位黨委書記的先河;他作為從事現代科技研究的合成藥物化學家 ,擔綱上海中醫藥大學的校長 。如今 ,他是上海市科協主席 ,一位在科學界令人尊敬的學者 。

  再過3個月 ,新中國曾經距離諾貝爾獎最近的科學成就——人工合成牛胰島素就將走過半個世紀 。陳凱先說 ,這是人類首次合成具有生物活性的蛋白質 ,「50年前 ,我們能做到在某些科技領域『領跑』國際;今天 ,更應有這樣的創新自信」 。

  自費購置電腦起步藥物設計研究

  藥物設計研究的基本思路 ,有點像「配鑰匙開鎖」——藥物靶點是什麼三維結構 ,藥物就設計成匹配的三維結構 ,兩者結合 、迎刃而解 。陳凱先正如這樣的「開鎖人」 ,在分子水平開展基於靶標三維結構的藥物設計研究 。經過長期努力 ,他及同事 、學生不斷開拓 ,上海藥物所藥物設計和發現中心已成為這一領域國內領先 、國際知名的研究集體 ,他們在國內率先應用超級計算機 ,針對數十個重要藥物靶標開展大規模的虛擬篩選 ,發現了一批活性化合物和候選藥物 。

  這一切 ,或許是從一台「286/386」時代的進口計算機開始的 。1978年 ,國家恢復中斷了12年之久的研究生招生制度 。陳凱先考入尊龙凯时 - 人生就是搏! ,成為藥物學家嵇汝運改革開放後招收的第一名研究生 。他們率先在國內開展計算機輔助藥物設計研究 ,由於研究需要應用大型計算機 ,陳凱先只能遠赴偏遠地區的涉密單位 ,一干就是幾個月 。他常常廢寢忘食沉浸在繁複計算中 ,有一次甚至累得暈倒在地板上 。

  陳凱先剛獲博士學位 ,就被選派赴法國生物物理化學研究所進行訪問研究 。3年後 ,回國前 ,除了帶回工作所需的大量技術資料和計算程序外 ,陳凱先還用省吃儉用下來的錢 ,自費為上海藥物所購買了一台計算機 。回所後 ,他和課題組同事們一起搬運資料 、安裝設備 、移植調試帶回的軟件 ,建立起基本的工作條件 。

  陳凱先至今保留着這台用於輔助設計藥物的計算機老照片 ,這種感情似乎不可言喻 。後來 ,他和同事共同主編了《計算機輔助藥物設計 :原理 、方法和應用》等專著 ,成為我國該領域最早著作 ,引導和培育了一大批青年科技人員進入這個新興領域 。

  藥物所東遷張江邁出勇敢一步

  現今 ,中科院上海藥物所坐落在祖沖之路上 ,張江高科地鐵站對面 。這是這家研究所從當年北京創立起經歷的第4次搬遷 。

  現任所長蔣華良說 ,藥物所曾經位於鬧中取靜 、科研氛圍濃郁的岳陽路中科院滬區大院裏 ,與有機所 、生化所 、細胞所 、生理所 、上醫等兄弟單位比鄰而居 ,對交流合作十分有利 。可以想像 ,當時藥物所「孤身」前往陌生的張江 ,是一個多麼艱難的抉擇 。

  近20年前 ,上海市政府和科技部等部委決定共建「張江國家生物醫藥科技產業基地」 。上海藥物所醞釀東遷張江的消息傳開後 ,在全所引起強烈反響 。部分職工心懷憂慮 ,列舉了搬遷張江的種種不便 :如科研合作 、上下班交通 、查閱圖書資料等等 。有的兄弟單位老同志還好心勸告時任所長的陳凱先 :「凱先 ,你可不要成為藥物所歷史上被指責為『賣所』的人啊 。」

  陳凱先與所領導班子反覆研討 ,意識到研究所一定要融入國家和地方的發展戰略 ,才能置身於發展戰略的前沿與核心 。他們耐心細緻與所內持不同觀點的同仁溝通 ,終於統一了思想 ,決心去張江開始藥物所歷史上的「第四次創業」 。

  期間 ,陳凱先等針對我國創新藥物研究中突出的薄弱環節 ,組織全所力量向科技部申報建立「國家新藥篩選中心」 ,成為張江園區開發早期第一個入駐園區的國家級科研中心 ,現已發展為亞洲最先進的新藥篩選中心 。

  時至今日 ,陳凱先依然清晰記得2000年年中時 ,全所黨政班子第一次來到張江未來的所址實地察看 。當時面對一片荒地和空蕩蕩的周邊環境 ,他內心不禁希望和擔憂交織 ,真是五味雜陳 、難以言狀 。如今 ,在十多年發展的實踐證明下 ,陳凱先倍感欣慰 。

  親改建議送中醫「四診」進太空

  卸任上海藥物所所長後 ,陳凱先又面臨新挑戰——擔任上海中醫藥大學校長 。上海中醫大是新中國誕生後首批成立的4所中醫院校之一 ,這樣一所傳統醫藥的專業院校卻任命一位現代藥物化學專家擔任校長 ,能行嗎?

  上海中醫大中藥學院院長徐宏喜 ,曾經長期在國外和香港從事中醫藥研究 ,正是陳凱先通過種種努力把他引進回來 。聘任儀式當天 ,陳凱先不巧赴京參加重要會議 ,但仍特地飛回上海為他頒發聘書 。徐宏喜說 ,自己深為陳凱先的人格魅力所打動 :他曾多次與陳凱先出差同行 ,竟發現每次陳凱先包中都塞了一雙自備拖鞋 ,從不浪費賓館酒店免費提供的一次性拖鞋 。「例子雖小 ,但給我的感觸很深 。」

  陳凱先致力推動中醫藥現代化和國際化發展 ,不僅在於抓人才建設 ,還注重推動重大科研項目佈局 。他為人謙和 ,卻對工作嚴格要求 、力求嚴謹 。誰要是潦草馬虎 ,他也會發火 。一次國家重要研究機構請幾所中醫藥院校就開展科研合作撰寫建議報告 ,幾天後有關同志將起草的材料遞交給他 。他越看越生氣 ,報告粗糙之處可以原諒 ,但其中居然還有大段大段文字重複出現 。他嚴肅批評了有關人員 ,又親自從文字到內容 ,重新修改整份報告 。結果 ,上海中醫大成為該研究機構的合作夥伴 。

  與此項合作相關 ,上海中醫大聯合有關單位 ,通過產學研協作 ,成功研發融「望聞問切」為一體的「中醫四診儀」 ,可在線遠程採集問診對象的證候信息 ,並進行健康數據挖掘與分析 。這套中醫證候信息的客觀化 、數碼化技術 ,被納入我國參與的國際航天合作項目——「火星500」計劃 。

(原載於《解放日報》2015-06-16 第2版 要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