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放日報】陳凱先 :要有領跑者的自信 ,不要總追熱點
上海市科協主席 、中科院院士 陳凱先
在科技創新的環境和心態方面 ,我認為 ,上海社會各界要有長遠眼光 ,甚至要有一點「只問耕耘 ,不問收穫」的定力 ,紮實努力去做 ,堅持數年 ,必有成就 。決不能急功近利 、急於求成 。
「具有全球影響力的科技創新中心」應具備哪些特徵?我認為 ,上海要建成科創中心 ,應具有一批在國際上有影響力的科學機構 、大科學中心 、國際科學組織 ,應具有一批在國際上有影響力的科學家群體 、處於國際先進地位的研究領域和引領新興科技產業發展的領頭企業 ,應湧現出有國際影響力的基礎研究成果和產業革命的新理念 。
當前 ,新產業革命浪潮風起雲湧 ,其顯著特徵是各種戰略性新興產業快速發展 ,互聯網 、物聯網和大數據等信息技術向各領域滲透 ,深刻改變社會 、產業發展的模式 。備受關注的德國「工業4.0」模式就是一個例子 。根據上海的基礎 、優勢和特點 ,健康服務產業 、海洋相關產業 、新能源新材料產業 、智慧製造產業應被列為重點發展方向 。
健康服務業特別適合成為上海的重要發展方向 。這不僅是因為上海作為國際大都市 ,對健康服務業有很大需求 ,而且因為健康服務業是多種現代科技交叉融合的高科技領域 ,對科技發展帶動性強 ,推動力大 。我國已把健康服務業列為重要發展方向 ,到2020年將達8萬億元規模 。上海生物醫藥科技基礎雄厚 ,應努力建設成為像休斯敦那樣享有盛名的 、亞洲甚至全球的健康和醫療中心城市 。
互聯網 、物聯網的發展和大數據的出現 ,正在改變甚至變革各個行業的創新模式 ,也在改變健康產業的發展軌跡 。醫療數據是持續 、高增長的複雜數據 ,蘊含的信息價值豐富多樣 。基於互聯網 、物聯網和大數據的信息化數字健康 ,必將是新興健康產業的重要組成部分 。上海應率先謀劃 ,引領這個領域的科技和產業發展 。比如 ,大力發展基於人體健康信息傳感器與大數據管理的早期監測平台 ,並通過雲計算對這些信息進行儲存 、收集 、分析和管理 ,為健康維護提供重要技術支撐 。
上海還應利用自身優勢 ,建成具有全球影響力的生物醫藥創新中心 。為此 ,我們要把張江打造為富有活力 、創新成果不斷湧現 、引領生物醫藥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的強勁引擎 。要實現這一目標 ,必須在建立鼓勵創新 、創業的機制上下功夫 。建議積極爭取國家支持 ,在張江自貿區先行先試 ,建立新藥審評分中心 ,對生物醫藥研發中的突破性成果 、臨床急需的新藥研發品種實行更開放的審批政策 ,做到鼓勵創新 ,引領發展 ,積累經驗 ,活而不亂 。我相信 ,機制的創新會充分釋放創新的潛力 、創業的活力 ,使張江成為具有全球影響力的生物醫藥谷 。
在科技創新的環境和心態方面 ,我認為 ,上海社會各界要有長遠眼光 ,甚至要有一點「只問耕耘 ,不問收穫」的定力 ,紮實努力去做 ,堅持數年 ,必有成就 。決不能急功近利 、急於求成 。要鼓勵科技人員潛心研究 、鍥而不捨 。日本科研人員近年來連續獲得諾貝爾獎 ,與此有密切關係 ,值得我們認真研究 。
上海還要有從跟跑者到領跑者的文化自信 ,鼓勵原創性 、引領性研究 ,不能總是習慣於追逐熱點 。為此 ,建議對基礎研究給予必要的重視 。基礎研究往往帶來技術和產業的突破 ,引領發展的方向 。科技發達國家的基礎研究經費佔全部研發經費的比例通常為10%—15% ,有些國家甚至達到或接近20% 。而我國的這一比例僅為4.8% ,是較低的 。上海歷來在基礎研究方面有雄厚的實力 ,整整五十年前上海取得過領先世界的基礎研究成果——人工合成牛胰島素 。今天 ,上海更應當率先在基礎研究方面有所突破 ,為科技創新中心建設打下紮實的地基 。
(原載於《解放日報》2015-05-06 第2版 要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