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放日報】今晨NATURE發佈 :抗血栓新藥有了「3D靶標」
滬上研究人員解析血栓形成時關鍵受體三維結構
今晨NATURE發佈 :抗血栓新藥有了「3D靶標」
在同期頂級雜誌《自然》上「背靠背」連發兩文
北京時間今天凌晨1時(5月1日)許 ,國際頂級雜誌《自然》報道了中科院上海藥物研究所「80後」研究員趙強等人在相關結構生物學領域取得的重大突破性進展 ,他們在同一期上「背靠背」發表了2篇獨立科研論文 ,這在國內課題組中極為罕見 。 血栓性疾病包括中風 、冠心病 、肺栓塞等 ,占人類疾病死亡率的51%以上 。目前我國血栓性疾病患者已逾千萬 ,發病率遠高於其他疾病 ,且呈逐年遞增趨勢 。
解放日報訊(記者 徐瑞哲)血栓如何受到刺激而形成 ,抗血栓藥物又是如何阻斷血栓?人們第一次從分子層面看清了這一過程中關鍵受體的三維結構 。由此 ,新一代抗血栓藥物也豎起了「3D靶標」 ,有助於研發提速 ,並減少副作用 。北京時間今天凌晨1時許 ,國際頂級雜誌《自然》報道了中科院上海藥物研究所「80後」研究員趙強等人在相關結構生物學領域取得的重大突破性進展 ,他們在同一期上「背靠背」發表了2篇獨立科研論文 ,這在國內課題組中極為罕見 。
血栓性疾病包括中風 、冠心病 、肺栓塞等 ,占人類疾病死亡率的51%以上 。目前我國血栓性疾病患者已逾千萬 ,發病率遠高於其他疾病 ,且呈逐年遞增趨勢 。在血栓性疾病的發病過程中 ,「嘌呤能受體」P2Y12R是刺激血栓形成的重要因子 ,而阻斷受體可防止血液凝固 。當今市場以這一受體為靶向的藥物每年銷售額達數十億美元 。但這些藥物都存在一定副作用或不足 ,如第二代藥物對1/3病人無效 ,而最新一代——第四代藥物又會導致病人呼吸困難等 。
最近 ,上海藥物所領導的科研團隊 ,與美 、德等國科研機構進行國際合作 ,同時解析了「嘌呤能受體」蛋白質分子 ,及其與激動劑 、拮抗劑「合體」的高解像度三維結構 。通過比較3個不同的複合物結構 ,研究人員揭示了受體與影響血栓形成的藥物分子之間的作用細節 ,首次對不同藥物分子可能的作用機理作出了解釋 。研究組負責人趙強表示 ,看到藥物與受體作用細節後 ,對各種血栓類疾病治療藥物的改良優化或研發全新藥物有着巨大價值 。「由於藥物靶點的三維結構明確 ,就能利用計算機模擬這些分子之間的結合過程 ,大大提高研發效率 ,發現意想不到的新藥化合物 。」
合作研究者德國波恩大學穆勒教授評價稱 ,「我們已知『P2Y』受體家族還有其他幾種受體 ,如另外一種受體P2Y2R就與腫瘤轉移有關 ,因此這項研究同樣可能應用於抗癌方面 。」論文另一作者 、美國國立衛生研究院雅各布森教授認為 ,「這項研究成果為更低毒副作用的藥物研發鋪平了道路 ,有可能對病人的生活帶來根本性改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