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勞動報】探索未知領域更需「創新」引路---記全國先進工作者王逸平
病痛折磨之下 ,患者最渴望的就是藥到病除 。在張江 ,尊龙凯时 - 人生就是搏!的實驗室內 ,王逸平和他的同事們默默在此耕耘 。拿他的話說 ,「每一個人都在為了做出新藥 、好藥而努力奮鬥 ,我和我的團隊只是做了應該做的事情 。」
正是秉承着這一信念 ,近30年來 ,王逸平所在的研究組着力研製新藥 ,先後研究出了包括擁有自主知識產權的丹參多酚酸鹽粉針劑 、抗心律失常的一類新藥硫酸舒欣啶等 。在2007年被評為市勞模後 ,今年他被評為全國先進工作者 。
研製新藥 ,就是在未知領域中發現那一縷微光 。這條路 ,註定並不平坦 ,少不了摔倒 ,更避不開失敗 。但拓荒總需要創新 ,對王逸平來說 ,他和同事們在研製新藥的拓荒之路上 ,以「為民 、融合 、執着 、自強」的「新藥精神」為指引 ,奮勇前行 。
創新引路磨出丹參新藥
2010年時 ,上海藥物所自主研發的現代中藥注射用丹參多酚酸鹽被列入《藥品目錄》 ,對於冠心病 、心絞痛的病人來說 ,這一新藥療效顯著 、副作用小 ,使用安全 ,深受歡迎 。2011年 ,丹參多酚酸鹽項目獲國家科技發明二等獎 。
丹參入藥 ,在中國有着千百年歷史 ,然而其有效成分到底為何物 ,一直是個未知數 。上世紀90年代 ,藥物所的研究團隊開始了探索 。
王逸平告訴記者 ,同事宣利江研究員領銜的丹參項目藥學組提取到一百多個丹參組分和化合物 ,他則帶領藥理組將這些提取物一一排查 ,歷經多年終於挖到「丹參乙酸鎂」這個此前幾乎默默無聞的「寶」 ,第一次闡明了以它為主要成分的丹參多酚酸鹽 ,才是丹參治療心血管疾病最重要的有效活性成分 。
時至今日 ,科研人員依然記得那種喜出望外的感覺 。檢測發現 ,「丹參乙酸鎂」這種物質在丹參中含量達到了3%-5% ,而一般植物中提取的活性物質只有百分之幾 、千分之幾甚至萬分之幾的含量 。這意味着 ,丹參多酚酸鹽在新藥研發上大有可為 。
1992年 ,丹參多酚酸鹽項目立項 ,1994年開始進入藥理學研究 。1996年 ,研究團隊爭取到了市科委75萬元的項目資助 ,這筆資金如今看來不值一提 ,但在當時絕對算得上巨額 。
然而 ,臨床前研究完成了 ,意外也隨之而生 。把「丹參乙酸鎂」作為新藥的質量控制標準 ,從無先例 ,面對初次上報 ,藥監部門打了問號 。
既然是創新 ,就得敢於突破常規 。為此 ,藥物所領導和相關科研人員為了能儘快推動新藥研發進程 ,積極溝通 ,多次上門交流 ,在不斷「磨嘴皮子」和相關實驗數據支撐的基礎上 ,最終取得了成效 。在經過臨床大量安全性和有效性充分評價後 ,2005年他們終於拿到了丹參多酚酸鹽粉針劑的新藥證書和生產批文 ,2006年開始生產上市 。 如今 ,貼有「上海製造」標籤的丹參多酚酸鹽 ,使心血管疾病患者終於有了中國自主知識產權的新藥 。這一現代中藥把傳統丹參製劑療效從過去的40%至50%提高到70%至80% ,而且臨床應用安全性大大提高 。市場 ,終於驗證了王逸平和其團隊辛勤的成果 。數據顯示 ,丹參多酚酸鹽去年一年銷售額就達到45億元 。
「壯士斷腕」並不少見
在普通人看來 ,科學家猶如「魔法師」一般 ,每天在實驗室里擺弄 ,花上幾年 ,一種新藥就會橫空出世 。「其實 ,新藥研發並沒有那麼簡單 。」王逸平苦笑着說道 。
他帶領的研究組承擔過科技部「創新藥物和中藥現代化」專項 、上海市生物醫藥發展基金等重大課題 ,對新藥研發有着較好的意識和感覺 ,可是 ,這些意識和感覺都是在「豐富」的失敗經驗上累積成長而來 。拿他的話來說 ,新藥研發是一個高投入 、高風險 、也是一個高門檻行業 ,成功屬於罕見 ,失敗倒是最為常見 。僅在他手上「夭折」的新藥 ,至少有10多個 。
破釜沉舟固然需要毅力 ,壯士斷腕又何嘗不要勇氣?王逸平告訴記者 ,曾經在他手上有一個新藥研發歷時多年 ,專利都申請了 ,最後還是擱淺 ,原因很簡單---藥效評價不過關 。這種宣判 ,就意味着十幾年的心血就此白費 。
「誰不心疼 ,誰沒有壓力?」王逸平不無感慨 ,在藥物所團隊中 ,這樣的惋惜並不少見 。但只有嚴苛 ,才能換來每一種新藥的安全 。在他看來 ,大膽創新 、小心求證 ,容忍失敗 ,才有可能走出中國特色的新藥研發之路 。耐得住寂寞 ,受得住挫折 ,才有資格品味成功的喜悅 。
把職業當做事業來干
在同事們看來 ,王逸平腦子裏都是藥理相關數據 ,他每天考慮最多的是如何闡明藥物作用及作用機制 、改善藥物質量 、提高藥物療效 、防治不良反應 ,他進出最多的地方就是實驗室 。
和時間賽跑 ,與國內外同行爭先 ,王逸平深深知道 ,光靠自己一個人不行 ,需要整個團隊共同努力 。
近些年來 ,國家對醫藥研發非常重視 ,藥物所的研究組從10多年前的20多個發展到現在的70幾個 。在藥物所內 ,每一幢樓都可稱之為「常明樓」 ,實驗人員經常通宵達旦忙研究 ,這裏的燈光在深夜中常常亮着 ,雙休日加班更是家常便飯 。王逸平說 ,他在這樣的氛圍里深受感染 ,藥學研究的每一份付出都能為百姓生命健康帶來一絲希望的努力 ,藥物所就是有這樣「拼」的氛圍 。
「我只是做了應該做的事情 。」王逸平謙虛地說 ,只有把職業當作事業來干 ,才能有所作為 。而在藥物所內 ,研發新藥不僅需要成功 ,更需要把這種成功做到一種「極致」 。哪怕到現在 ,丹參多酚酸鹽的研究依然沒有停止 ,團隊仍然在想方設法對其進行改良 。
(原載於《勞動報》2015-05-02 第1版 要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