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政協委員陳凱先 :「專利歸個人 政府不吃虧」
李克強總理在政府工作報告中談到「協調推動經濟穩定增長和結構優化」時指出 ,要以體制創新推動科技創新 ,並提出了加快科技成果轉化的政策刺激措施 。
對此 ,全國政協委員 、中科院院士 、上海中醫藥大學原校長陳凱先歡欣鼓舞 :「過去我們談科技成果轉化率低 ,以院校為例 ,專利是屬於學校的資產 ,科研人員只是發明人 ,沒有激勵機制 ,積極性就難以調動起來 。」他表示 ,將來激勵政策出台 ,成果得以轉化為產業 ,就業人員增加 ,並給學校和國家帶來貢獻 、收益 ,創新驅動發展一定可行 。
談創新驅動之前 ,陳凱先以星空打了個絕妙的比喻 :「我們需要一些科研人員 ,是守在書齋 、仰望星空的 ,但很多研究員要腳踏實地 ,研究社會需要什麼 ,將應用投入市場 。」可惜 ,他所看到的很多科研成果 ,價值還沒能真正體現 。
一些科研成果未投入市場
他舉了個例子 ,目前有科研人員研究如何將納米科學用在腫瘤的研究上 。「他們都非常有才華 ,很多論文在國際上也得到了很好的評價 ,但對要怎麼運用 ,很多人不知道怎麼辦 。」陳凱先說 ,這反映了研究人員研究的目的不是太明確 , ,納米製劑(包括膠囊或注射劑 、片劑等)才能真正治病 。這與創新驅動發展的道理是一樣的 ,創新成果跟企業合作 ,把研究做成產品 ,才能驅動社會發展 。
不過 ,問題的另外一頭就是科研人員沒有積極性與市場結合 。根據現有政策法規 ,職務的發明和貢獻不能作為私人物品 。「科研專利屬於學校 ,教授拿了工資 ,研究出來的成果理所當然是歸學校和國家的 。但沒有激勵機制 ,就調動不起教授的積極性 。」陳凱先說 。
可喜的是 ,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表示 ,要研究科研成果的處置權和效益分配 。陳凱先說 :「如果專利歸個人 ,政府會不會有損失?我覺得不會 。因為把教授的積極性調動起來 ,更多地將成果轉化為產業 ,就業人員增加 ,企業也要納稅 ,對國家也有貢獻 。」
企業難找所需科學專利
這邊廂 ,科研人員叫苦專利找不到市場 ,那邊廂 ,企業也沒尋找到合適的科技專利 。如何讓他們「千里姻緣一線牽」 ,找到合作平台?
陳凱先說 ,這樣的平台不是沒有 ,但目前不夠全面 、不夠方便 。目前廣州 、上海等地都有知識產權的交易平台 ,但運用起來不夠充分 。他建議企業要關注自己領域內重要的研究機構和大學的研究方向 。
他希望 ,各行各業都能轉變思維 ,以創新驅動發展 。過去 ,國內廠家生產的大部分藥物均為仿製國外現有藥品 。最近十餘年來 ,國家持續不斷推動藥物研究方面的自主創新 ,特別是從2006年以來 ,國家頒佈了中長期發展規劃 ,設立了重大新藥創製專項規劃 。「十一五」期間 ,國內已有了一些自主創新的新藥 。
「廣東科技創新可借民企活力」
記者請陳凱先客觀評價廣東的創新能力 ,並提出建議 。陳凱先說 :「廣東的創新我不敢說是第一 ,但起碼在第一方陣里 。」
他對深圳的一個創新路子印象特別深刻 。深圳有一個團隊 ,成員都是從海外回來的 ,創業時只有知識 、沒有資金 ,完全從零開始 ,沒有產品 、沒有生產 、沒有銷售 ,只有藥的研發能力 。「不過他們靠一次次的風投融資 ,花了12年的時間 ,將研發的藥物做了出來 ,走出了一條民企利用風投資金支撐發展的路子 。我覺得這種新的創新體現了廣東民企的活力 。」他期待廣東的企業能在這條路上越走越寬 。(人民網 2015年03月09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