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科學報】血栓形成關鍵受體三維結構被揭示
本報訊(記者黃辛)中科院上海藥物所趙強研究組與美國國立衛生研究院等機構合作 ,揭示了血栓形成過程中關鍵受體——嘌呤能受體P2Y12R的三維結構 。5月1日 ,兩篇獨立的研究論文同時發表於《自然》雜誌 。據悉 ,這是中國科研人員極其罕見地在頂級學術期刊上「背靠背」同期發表科研論文 ,第一作者為藥物所的張凱華和張進 。
據介紹 ,嘌呤能受體P2Y12R是刺激血栓形成的重要因子 。當前 ,市場上靶向該受體的藥物年銷售額可達數十億美元 。但由於遲遲未能「拍」到P2Y12R清晰可辨的三維「照片」 ,目前對其結構知之甚少 。而此前研發的抗血栓藥物均存在一定的不足甚至副作用 ,如第二代藥物對1/3病人無效 ,第四代藥物可能導致病人呼吸困難等 。
此次研究人員解析了包括P2Y12R及其拮抗劑與激動劑在內的全套蛋白質分子三維結構 ,解像度可精確到比納米還小的長度單位「埃」 。他們還對受體與加速或減緩血栓形成的藥物分子之間的作用細節進行深入了解 ,並首次對不同藥物分子可能的作用機理作出解釋 。
「通過比較P2Y12R的不同結構 ,我們第一次觀察到受體在胞外區結構具有極強的可塑性 。這不僅將極大地幫助我們理解GPCR超家族的結構多樣性以及信號傳導機理 ,同時對治療各種血栓類疾病的藥物改進及研發有着巨大的價值 。」趙強表示 。
上海藥物所所長蔣華良告訴記者 ,這些高解像度蛋白質「三維照片」 ,將有助於找到療效更好 、毒副作用更低的新一代抗血栓藥物 。按國際慣例 ,課題組沒有為此申請知識產權保護 ,全世界的研究者都可以利用這些基礎研究成果研發新藥 。
不過 ,趙強表示 ,上海藥物所針對相關新藥的研究已經展開 ,「我們在拿到詳細結構的第一時間 ,就開始用計算機設計新一代抗血栓藥物 ,並從大量化合物中篩選合適的『新藥』」 。
《中國科學報》 (2014-05-07 第1版 要聞)